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张栻①|“硬核理学家”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6-17 10:49 43838


封面新闻记者  杨帆

6月5日,经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正式出炉,在星光熠熠的名单中,南宋的张栻是唯一一位理学家。“张栻在湖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比他在四川,要更大!”这是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蔡方鹿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掷地有声说出的第一句话。

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全家福

张栻

蔡方鹿教授是研究南宋时期理学发展的首席专家,他还兼任中国朱子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朱熹研究会名誉会长,而在蔡方鹿教授眼中,在张栻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名气和学识超过了朱熹,以至于朱熹还千里迢迢地去湖南向他请教理学奥义。

张栻和朱熹在岳麓书院“论道”的雕塑

朱熹

张栻(公元1133年—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谥曰“宣”,南宋汉州绵竹(今德阳绵竹市)人。张栻虽生于西蜀,却长于南楚,六岁即跟随父亲张浚在湘、粤等地谪所居住,后定居潭州(今湖南长沙)。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张栻还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蔡方鹿对张栻的一句话评语是:“成就人材,传道济民。”

吕祖谦

张栻曾历任静江知府(今广西桂林)、江陵知府(今湖北荆州)等职,皆政绩卓著。南宋景定二年(1261),从祀孔庙。除了政事,张栻在道学、政事、教学等方面也均有建树,尤其对宋代湖湘学派和蜀学的贡献甚大。他在湖南创建了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从学者达数千人,初步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

长沙岳麓书院

蔡方鹿教授介绍,当时的蜀中学者从张栻的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受教后,返回蜀地,讲学于成都“两江之上”。蔡方鹿教授说,张栻对巴蜀文化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促进了宋代蜀学的发展,“二江之讲舍,不下长沙”。在蔡方鹿教授看来,张栻的学说也具有巴蜀哲学的特色,“比如说重躬行践履、实事实功,具有较强的哲学思辨性和包容性,这些特点在张栻身上是具备的。”

张栻学说曾对蜀学带来深远影响

据了解,四川现在还有一些关于张栻的历史遗存,大多集中在德阳绵竹市他的家乡,比如那里的南轩祠、南轩洗墨池、桂香亭、读书台遗址等。

绵竹南轩祠

张栻对中国文人的影响也甚大,比如他在与朱熹的“相与博约”中,发展了宋代理学,确立了理学中最盛的湖湘学派。其爱国爱民精神和躬行践履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张栻还是一位非常“硬核”的理学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这句话几乎就是为张栻量身定做,比如早年他曾随父参与抗金北伐。

张栻的著作

张栻是生于巴蜀之地的热血好男儿。国破家亡时,他告诉我们什么叫文武双全,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不仅是张栻,他的众多弟子身上也体现了湖湘学派反抗侵略,反对投降的爱国主义精神。《宋元学案·南轩学案》记载:“南轩先生岳麓之教,身后不衰。宋之亡也,岳麓精舍诸生乘城共守,及城破,死者无算。”。全祖望说:“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无考。”(《宋元学案·丽泽诸儒学案》)这无疑体现了南轩之教的爱国主义传统。

蔡方鹿教授说:“此次张栻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意义非凡。张栻重视民生,勤政爱民,发展生产;他还加强民族团结,提倡孝道,内修外攘,爱国献身等事功修为,集中体现了’必治其实,而不为虚文’的经世致用精神,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