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好雨时节”展,和曾经的自己来一场“相遇”

封面新闻 2018-12-11 16:25 39129

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曹菲

衣食住行,吃穿用度,从1978年到2018年,四十年光阴流转,都蕴藏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点滴之中。历时90多天的征集与准备,“好雨时节——见证改革开放四川四十年”展览终于在12月11日面向公众开放。

上午10点过,展厅内已汇集了许多观众。他们中,有耄耋老者、有一家七口、也有许久未曾相见的同学、朋友……他们来到展览,寻找记忆,和曾经的自己来一场“相遇”。

你也期待吗?快来这场征集所有人记忆的“众筹”展览,寻找老照片和老物件中的自己合照吧!

从蜂窝煤到天然气 燃料中的生活巨变

“现在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6岁的邓文育是一位老成都,也是摄影爱好者。12月11日一早,他背着相机,专门来看展览。在讲述人们“住”的变化的展区板块内,一张宽窄巷子内工人拉着蜂窝煤的照片,让他不禁回忆起从前的日子。

“我记得以前还自己去‘打’过蜂窝煤呢!”邓文育说,那时,打蜂窝煤的地点就在南门的城墙边下。“那里挖了一个深深的坑,里面有一个蜂窝煤的模型。我们要把煤放进去使劲捶打,最后再踩一踩,成型的蜂窝煤就出来了。”他还记得,蜂窝煤使用起来常常不便,一下雨,蜂窝煤淋湿了,想生活煮饭就相当恼火。“哪里有现在这么方便,随时随地打开天然气就可以做自己想吃的,燃料真的太好了。”

上世纪60年代的蜂窝煤,80年代左右的液化“煤气罐”,到了90年代,像邓文育一样的市民家中陆续接入了天然气,到现在,绝大部分厨房均已用上安全方便的天然气。邓文育在“好雨时节”展览中找到了自己,他感叹道,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辆二八自行车 让他想起“追蜂”的日子

展区内,一位老人站在二八自行车旁,旁边一位中年男子正给他拍照。杨传全今年67岁,他带着妻子、儿子儿媳、孙子孙女,一家七口三代人前来看展。展台上的二八自行车,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他的眼球。

“以前我们家也有,一辆永久,一辆凤凰。”杨传全是来自广西的养蜂人,对于需要追着花粉跑的他们来说,交通工具十分重要。那时候,自行车是他梦寐以求的代步工具,去几十公里外看蜜园,用自行车驮着自家产的蜂蜜销售,去邮局等电报,获取四处花开的信息……全靠这样的自行车。“那时候和现在没法比,现在网络发达了,通讯方便许多。”

杨建军是杨传全的儿子,他出生于1979年,几乎和改革开放同岁,展览里的一些老物件、老照片也差不多都是他所经历的。“我们一家来四川玩,在电视上看到了展览便过来了。”杨建军说,39年前,父母带着他曾在成都居住过一阵子。“大约是1979年冬季,我们就住在金牛区那边,跟着油菜花开的地方走,峨眉山、广汉、绵阳、温江……这些地方都待过。回忆这40年,爸爸妈妈拉扯我们长大很不容易,很有感触。”他说。

小小站台大变化 七旬老人回忆俏皮往事

今天一早,70岁的裴康林便和老同学相约,一起来到成都博物馆看展。来到出行板块40年变化展区,在一张摄于1978年的“T8首发开行班组合影”的黑白照片前久久驻足。照片上,几十名列车班组人员在站台上合影,站台旁是即将开行的列车,照片正中,“成都”站牌二字十分醒目。

“小时候,我父亲在这里上班,我就常来车站玩。那个时候真的,火车站漂亮!”老照片将裴康林的思绪带回儿时,回忆起车站从前的车水马流,裴康林像是有摆不完的龙门阵。

“和现在不一样,那时候候车室都是分开的,有贵宾候车室、军人候车室、母子候车室等等。我第一次看见外国人就是在火车站。”裴康林说,那时候,看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还十分稀奇,站得远远的,悄悄多瞅两眼。另外,由于父亲工作原因,他也有时去火车站“蹭饭”。“一进去,卖面的、卖饭的全部分开,肉包子多大一个,你猜多少钱?一角!”

说罢,他拉着老同学前往下一个展台,继续找寻自己的记忆。

评论 3

  • fm518837 2018-12-12

    👍

  • 灵芝517427 2018-12-12

    [得意][得意]

  • 李阳493677 2018-12-11

    👍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