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王建明:开展土地质量调查评价有利于全面治理水土污染

封面新闻 2020-05-26 21:22 70342

封面新闻 记者 田之路

土地是岩石、土壤、植被、地表水和地下水等诸多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建设生态文明、保障粮食安全、开展空间规划等重要工作的关键资源要素。对此,全国政协委员王建明提出建议,要全面部署各类土地质量调查,保护好土壤,才能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安全。

王建明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基础上,开展土地质量调查评价,摸清我国土地质量“底数”,不仅是全面治理水土污染问题的必要条件,也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先行基础,还是调整优化农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支撑,更是划定国土空间“三条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部门发挥专业队伍技术支撑作用,先后在全国开展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耕地质量调查等调查评价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我国土地质量的基本情况。“但还存在着间隔周期太长、覆盖面不够、标准不一、综合研究不足等问题。”

为此王建明就进一步加强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提出建议。首先要完善土地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土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指标,建立兼容兼顾的土地质量分类、分级等标准,形成各部门统一的土地质量调查评价指标体系,更好支撑和规范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

其次要全面部署各类土地质量调查,总结前期土地质量调查经验,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全面部署农(林、牧)业用地、建设用地等各类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充分发挥基层公益专业队伍的技术优势和工作经验,抓好1:5万精度土地质量调查评价,特别重要区域开展1:1万甚至更高精度的土地质量调查评价,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精准绘制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提供基础数据。

王建明提出,要加强农用地质量动态监测,针对耕作种植会改变土壤元素含量、组分结构和空间分布的特点,加强土地质量动态监测,对农用地进行定期“体检”,进一步摸清元素在土壤中迁移、富集的动态规律,构建土地质量动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推动农用土地土壤质量类别划分和安全利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地理标志认证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保障耕地农作物(农产品)品质,确保农牧产品质量安全,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最后,要开展土地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快摸清污染地块开发利用总数,分别选取农用地、建设用地、企业用地中具有代表性的污染地块,开展土地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探索治理修复经验,提升治理修复能力,保障土地利用安全、人居环境安全。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