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姓(6)|春秋时期,许姓人最早的活动区域在如今河南境内的颖水流域

封面新闻 2019-11-05 16:57 93319

许姓(5)|许国灭国后,王公贵族大多以许国国名为姓,史称许姓正宗

战国以前的许姓人,严格说来还不能被称为许姓人,但因为其身为许国人,可以视为许姓人。他们的主要活动地在如今的河南境内。颖水流域的登封、禹州、许昌、鄢陵等地,是许姓人最早的活动区域。

许国在战国时期来临前几年被楚国灭掉

西周初年,文叔受封在许地(今河南许昌市),建立男爵级别的许国。

许文叔画像(资料图片)

当时的许国,在今河南许昌、漯河和平顶山三地之间,处于中原腹地,土地平坦、肥沃,灌溉便利。虽然没多大的发展,但老百姓过着安宁的生活。

东周初期,许国曾一度成为“东诸侯之最”,国力很是强盛,拥有以许昌为中心的百里土地。后来,在郑、楚等国的威迫下,逐渐衰落。从春秋中期开始,许国人的命运就被交到了楚国人手里。

公元前576年,许灵公从许地迁都到叶地(今河南叶县西南);公元前533年,许悼公迁都到夷(即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公元前529年,许国又迁都到荆地(今湖北宜昌市、当阳市一带),同年再迁回到叶地;公元前524年,许悼公又迁都到析地(即白羽,今河南西峡县西关外);公元前506年,许衰公迁都到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

许国在诸侯国中所处的位置(资料图片)

每次迁都,都在迁徙地遗留了后裔。

70多年的时间里,许国接连5次举国迁移。可以说,整个许国都处在流浪中,许国政府可谓是一个流亡政府。

许国这种情况,在春秋的历史上是很罕见的,也是春秋时期诸侯国兴衰的典型代表。

公元前523年,许悼公患上疟疾,太子止给他献药。许悼公喝下后,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断了气。太子止好心干了坏事,知道闯下了大祸,逃到了晋国。

公元前481年,只剩下最后一口气的许国被楚国灭掉。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来临。也就是说,许国在战国时期来临前几年就灭亡了。

许国灭亡后,其遗民以国为姓,许姓人开始在中国大量出现。

没有了国家,许姓人分散各地。有的许姓人迁居到了今湖北荆山(今湖北南漳县西部)和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一带,大多数人就地繁衍。

许行:与孟子论战的农学家、思想家

一些原本是许国贵族的人,流亡到他国,靠着自身能力为官,如楚国的农学家许行、大夫许伯,郑国的许瑕,晋国的大夫许偃,赵国的国尉许历、左将军许钧,魏国的大夫许绾等。

许行,战国时期著名的农学家、思想家,楚国人,大约与孟子同一时代。

许行画像(资料图片)

许行遵循神农氏“教民农耕”的教诲,主张“种粟而后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为此,他身体力行,带着几十个门徒穿着粗麻短衣,以打草织席为生。

滕文公元年(公元前332年),许行带着门徒从楚国到滕国。滕文公根据他的要求,划出一块耕地给许行,结果许行把这块地经营得很不错。

当时的大儒家陈良的弟子陈相和弟弟陈幸,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拜许行为师,摒弃儒学观点,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

孟子游学到滕国,遇到陈相,两人展开了历史上一场著名的“农”“儒”论战。

孟子对许行农学派大加讨伐,贬斥为“南蛮鴂舌之人,作先王之道”。

许行及门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反驳。

许行农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食。他以农事为主业,同时从事手工业生产,认识到市场货物交换的重要作用,以粟米换取帽、锅、炊具、铁制农具等需要品。

许行很清醒地意识到,如果一切靠自制,将“害于耕”。

在价格问题上,许行也有较深刻的见解,主张依据产品的长短、轻重、多寡、大小等数量、质量规定相应的价格,使“市贾(价)不二”“莫之或欺”,不赞成商人居中剥削,反对抬高物价和交换中的欺诈行为。

许行的思想,是小农经济平均主义的反映,显示了农民自食其力的淳朴本色,表达了企图解除现实压迫的强烈愿望,充满对想象中平均社会的美好憧憬,对后世的农业社会和农业思想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许行的事迹在史籍中没有记载,主要言行在《孟子·滕文公》等著作有记述。

黄勇/文

【下期关注】

请看许姓(7)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