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从石达开和他的对手开始 蒋蓝还原一段“晚清西南史”

封面新闻 2018-08-21 13:56 34741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张耀尹

常见的历史文学作品,多是故事、评价为主。唯独四川作家蒋蓝,多年来对“踪迹”二字紧盯不放。在他看来,一个历史人物的行踪所涉及的自然,人文、地理以及与之相交错的人际兴衰、风物枯荣,形成一张互相牵扯,繁复斑驳的时间之网。在这张网里,可以捞到很多东西,比如没有矫饰的事实。有一天,他在这张网里,看到了石达开,正在成都春熙路科甲巷被处于凌迟酷刑,进而看到了石达开的政治敌手—四川总督骆秉章和四川提督唐友耕,在晚清杀人不眨眼。

对踪迹的寻觅追寻,并不容易。蒋蓝的追寻不只是故纸堆上拿起放大镜,而更多的是开起车,走起路,来去实地寻觅。从石达开的死地开始,蒋蓝千里追索到石达开在四川一路败退。由石达开的败退踪迹,映照出唐友耕的发迹踪迹。再由唐友耕的发迹踪迹映照出李蓝大军、骆秉章、王闿运、丁宝桢等历史人物的踪迹。而且他不光追逐实地的踪迹,还追逐人心的轨迹。他想知道石达开的内心,唐友耕的内心,王闿运的内心。当这些沾染着关键信息的人物内心被逐一打开,被遮蔽的一些东西,就会被擦亮。

2018年夏,蒋蓝最新的随笔作品《踪迹史》出版。在这套分位上下两册的厚书中,蒋蓝围绕着天平天国首领翼王石达开被四川成都闹市被凌迟的鲜血淋漓的身体,以石达开的敌手——清代四川提督唐友耕的升迁为线索,展开了对晚清四川官场生态的视察、想象与还原。《踪迹史》的副标题是“唐友耕与石达开、丁宝桢、骆秉章、王闿运等交错的晚清西南”。从书本和田野两个进路,蒋蓝追索唐友耕的踪迹,带出1850-1900年之间的四川官场史、军事史、民俗史、植物史、道路史、城建史乃至风化史。

蒋蓝痴爱动物,尤喜豹。他自己身材魁梧,嗅觉敏锐,寻丝觅踪,有攻击力但隐而不发。他大概是从豹身上,看到了自己,并寄托了某些什么东西。通读《踪迹史》可以明显感受到,蒋蓝的写作细密繁复,浓墨重彩,活像一只扑面而来的火豹。以至于有评论家认为,这是来自四川自贡的蒋蓝,少年时代倾情街头斗殴的荷尔蒙因阅读的影响完全泼洒至话语之中,转换为聒噪不休的文本和难以停顿的书写。文本成为蒋蓝施展拳脚的最佳场所。他精打细锤,拓展延绵,一如江湖奔流,滔滔千里。而这种繁复的风格,堪称“聒噪美学的典范。”

聒噪的火豹并不缺乏柔软的内心。蒋蓝对翼王石达开有着英雄相惜的敬与爱。石达开的睿智、谨慎、英雄主义以及反叛者姿态,是蒋蓝要致敬的美德。蒋蓝曾经在多篇文章中,对石达开失败后遭遇凌迟酷刑,进行疼痛式的描写。令人感到发抖。从中闻到历史的残酷血腥气味。蒋蓝对石达开的缅怀,有一种豹物伤其类的痛楚。

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凡是有思考力和知识爱好兴趣的,都对历史有一种或深或浅的渴求。身为一位专业学界外的历史爱好者,一名作家,蒋蓝以一己之力,试图填补蜀地的一些空隙,掀开被遮蔽的角落,试图接通折断的脉管,打捞被人忘记的人物,并用非虚构文学的文本形式,给社会输出一种历史见识。而且,像蒋蓝这样的作家,讲述面向大众的历史,让历史的气息延请出象牙塔,能惠及广大的一般知识读者,令人敬佩。

这么多年,蒋蓝开车在蜀地遍地寻踪觅迹,不只是获取表面的风景,还探测出深度的况味。当他去寻找石达开踪迹时到了某地,看到“两寨面目全非,遗迹几不能复辨。仅有祠堂山门一壁有迹可循,但也摇摇欲坠。看来,这曾名噪一时的曾家两寨,已不复存了。”蒋蓝写道,“来得轻松活,去得很快当。也许历史本来就是如此吧。”

评论 1

  • 苍阶 2018-08-21

    晚清?当代?现实!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