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常璩③丨​让巴蜀“长脸”的地方志 连老外也痴迷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6-10 15:33 54689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漫步文化 气息浓厚的街子古镇,走到江城街的尽头,就能看到气势宏大、风格清雅的华阳国志馆。该馆以纪念常璩为文化主题,全面展示了《华阳国志》中所记载的古蜀风流人物、史志典故、民风民俗、自然山川等内涵丰富的内容。

身处乱世之中却能写出历史著作,被朝廷冷落也能埋头苦干,常璩不仅留下《华阳国志》这一让后世取之不竭的文化财富,其本身的品格精神也值得无数“后浪”们学习。

古往今来,常璩并非写地方志的第一人,《华阳国志》更不是“唯一”的地方志。但为何《华阳国志》历经千年动荡仍能传承至今,又在历史的长河中璀璨依旧呢?

华阳国志馆

外地人也喜欢的地方志

在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的笔下,曾用“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来评价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中,地方史志数量不可枚举,但大多都流行一时,便湮没在岁月变迁中。惟有《华阳国志》,流转千年生命不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著作。

在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称赞《华阳国志》为“中国地方志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

“《华阳国志》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体例的创新。”在此书中,内容上将历史、地理、人物的三结合,体裁上将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实为地方志上的一个创举。“此前的地方志,要么注重历史,要么只写地理位置,或者只讲地方人物。而常璩有意识地借鉴了三种史书的长处融为一体,巧妙地将地理、历史、人文、物产、乃至科技结合起来,所以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舒大刚解释道。

《华阳国志》

此外,只注重过分夸张该地域的优越性,没有“照顾”外乡人的情绪,及其当时在全国的地位,也是当时地方志的“通病”。史学家刘知几也曾在《史通·杂述》中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至于他方,罕闻爱异。”表示不少地方志只流行于本地区,出了当地便没有了价值。

“但《华阳国志》不仅本地人喜欢,外地人一样喜欢,因为其很公正。常璩在写这本书时,正是在蜀人于朝政中被排挤时,但他写书不只是为了争一口气,而是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没有过分夸大巴蜀之地。”

在舒大刚看来,《华阳国志》具有超时代性、超地域性。超时代性就是其中体例的创新,其创立了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记事生动的方志体裁;超地域性,则体现在该书能使后世读者全面了解西南地区的风貌,研究巴蜀乃至中国的古代历史,都少不了这本《华阳国志》。

另外,舒大刚也讲到《华阳国志》中提到的巴和蜀的文化取向,基本上也符合了历史发展。“书里写巴地的人‘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有先民之流’,说他们比较耿直,爱打抱不平;讲蜀地‘多文士、好文雅’,总结称‘巴有将,蜀有相’。放到当下来看都非常符合地域特征,可以说冥冥之中预见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历史走向。”

常璩

天然气使用、盐井开采……蜀人科技为“世界领先”

不可否认的是,常璩在书写《华阳国志》时心怀愤慨,为巴蜀人“正名”、扬巴蜀文化也是其写作的目的之一。而此书记载之广泛,不仅只讲巴蜀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更讲到了此地的丰富的物产和领先的科技,放在当代也仍让巴蜀人“长脸”和骄傲。

“临邛县……,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光,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无几也。” 在《华阳国志·蜀志》中,就生动地记载了当时临邛火井利用天然气煮盐的情形,这也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气煮盐的记载。

不光是天然气的使用,《华阳国志》中更记载了李冰在广都开凿盐井的事实,“……又识察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身之饶焉。”表明早在战国时期,蜀地就揭开了中国井盐生产的序幕。此外,“广都县郡西三十里。元朔二年置。有盐井、渔田之饶。大豪冯氏有鱼池盐井,县凡有小井十数所……”等记载,都表明了蜀地劳动人民开凿盐井的悠久历史。

“《华阳国志》中关于蜀地天然气使用、盐井开采的记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居于领先地位。”舒大刚总结到。

评论 4

  • fm981120 2020-06-15

    棒棒哒

  • 周真真 2020-06-13

    棒棒的

  • fm722349 2020-06-13

    [得意][得意]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