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档案|古诗词中的那些花儿——蜀葵

封面新闻 2019-08-27 17:48 47728

朱丹(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蜀葵,又名“戎葵”“胡葵”“一丈红”“大麦熟”“端阳花”等,是罕见的花名中含有地域标志的传统名花。古诗词中吟咏蜀葵的似乎并不多,大抵是因为蜀葵缺了牡丹“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唐气度,不及梅花“散作乾坤万里春”的世界广度,也达不到海棠“爱惜芳心莫轻吐”的自身高度……

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不是为它;烛影摇红、笛音悠扬也不是为它……它在庭中篱下、田野山间“野蛮”生长,在耕织声里、饭牛歌中安然绽放,又在斜阳余晖、明月稀星中寂然枯萎……

当别的花儿还在争奇斗艳时,它已随着悠扬的驼铃和马蹄声,顺着丝绸之路的轨迹,在远离巴山蜀水的异国他乡生根开花结子。它的世界,如万顷平湖般:一片清波外,仍然是一片清波。

蜀葵之“美”:能共牡丹争几许

“诗词是生命之事,当以生命应之”,古代文人对诗词文学的态度,可谓呕心沥血: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李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惨淡苦吟“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说写文章如观赏山峰那样,喜欢奇势迭出,最忌平坦。说的是看文章,用来指花、特别指蜀葵也未尝不可。

蜀葵美吗?答案是肯定的,南朝颜延之赞它“渝艳众葩,冠冕群英”;唐徐寅赞它“文君惭婉娩,神女让娉婷”;清陈淏子所著园艺学专著《花镜》称其“花生奇态,开如绣锦夺目”;清钱宛鸾赞它“傲杀杜鹃,不输芍药,蜀地笑芙蓉”……人们喜爱蜀葵吗?答案就不那么显然了。

蜀葵

(唐)陈标

眼前无奈蜀葵何,浅紫深红数百窠。
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

此诗似回应唐贞元间宰相柳浑的《牡丹》一诗:“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窠。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柳浑将富贵之花牡丹同普通的蜀葵作一对比,认为这两者差不多,抨击挥金如土、穷奢极欲的达官贵人生活。

陈标此诗说对于眼前的蜀葵实在是无可奈何,有的浅紫,有的深红,开起花来足有几百棵,其美堪比国色天香的牡丹,“得人嫌处”,又作“得人憎处”“得人轻处”,只是因为长得太多了被人嫌弃、轻慢,其身价便与牡丹有天壤之别,表达了对花团锦簇的一窝蜂现象的不满。

诗人或许是要告诫人们:社会上那些红极一时,灸手可热的人物,多数未必有什么真才实学,他们往往靠一时的机遇一步登天,或是靠着某些人的吹捧而大红大紫,而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中却往往隐藏着德才兼备的真正人才。此诗咏物寄兴,富含哲理,言浅意深,耐人寻味。

秋光

(南宋)陆游

小圃秋光泼眼来,老人隐几兴悠哉!
翩翩蝴蝶成双过,两两蜀葵相背开。
雨足疏篱引荒蔓,人稀幽径长新苔。
贫家灶冷炊烟晚,待得邻翁卖药回。

全词描绘了一幅乡村宁静优美的景色,首联“泼”突出秋色之浓,“隐几”流露出悠然之态;颔联“蝴蝶”翩飞、“蜀葵”花开以动衬静,烘托出一种宁静和平的气氛;颈联“引”“长”二字静中显动,富有情趣;尾联上句实写,下句虚写。一个“待”字,表现了乡间民风的淳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全诗“冲淡平易”,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语言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陆游一生受尽诽谤、宦海浮沉,可一番爱国热情却从未断绝过,即使“镜中衰鬓”,也期许着“塞上长城”;即便“身老沧州”,却一直“心在天山”。不论是在福州管茶盐,还是在江西看粮仓;不论是在大散关巡逻,还是在大理寺负责司法;无论是以79岁高龄修纂国史,还是在被罢官后躬耕田园,他都时刻盼望着“王师北定中原日”。

“待得邻翁卖药回”让人浮想联翩,邻翁卖的是什么药呢?他执拗地写《南唐书》以通鉴,作“平戎策”以期恢复中原,可朝廷偏安一隅的懦弱、异族势不可挡的崛起淹没了他满腔的热血和孤愤,最后只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可即便如此,终其一生,他骏马宝刀的梦想可有哪一刻放下过呢?

学者顾随先生评陆游的诗词说:“放翁所表现的不是高,不是韵长,而是情真、意足,一掴一掌血,一鞭一条痕”,如此真切,如此悲怆。

蜀葵之用——谁种端阳一丈红

老舍先生在《养花》一文中说他“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一则因为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难过的事;二则因为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相比需要精心栽培的兰花、牡丹等,蜀葵真是属于“很好养”的名花。

蜀葵花期较长,自初夏到端午,花开似锦,故又名端午花。而且蜀葵全身都是宝:其根、茎、叶、花、种子均可入药,有清热解毒之功效。余自幼生长于蜀地,印象中似乎并没有人专门栽种过它,也没有谁来精心培育或养护它。

它生长在路边、地边、菜园边、墙角旁、沙石间,也许是头年的种子丢弃在那儿,或者被风儿随心所欲带到这些地方,就入乡随俗扎下了根,并且蓬勃蔓延,不断壮大,年年岁岁生生不息。或许是因为它的过于平凡、普通而“接地气”,让人几乎忽略了这名不叫经传的花儿的美丽和用处。

流夜郎题葵叶

(唐)李白

惭君能卫足,叹我远移根。
白日如分照,还归守故园。

此诗作于李白被流放夜郎期间。前两句以葵和我对比,葵的叶子尚能护卫着它的根,而我却因无力雪冤自保被流放夜郎。后两句是表明作者的希望,期待着白日能够分一点光来照耀我,使我能够返回故乡守护故园。

此诗引用了“葵能卫足”的典故,此典故源自《左传》:“……秋七月,壬寅,刖鲍牵而逐高无咎。仲尼曰:‘鲍庄子之知(智)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刖”是古代一种砍脚的酷刑,孔子说鲍牵被砍掉双足,其智慧连葵菜都不如。这里的“葵”本指葵菜,唐以后又常泛指一些名字中带“葵”字的观赏植物,因蜀葵叶大而密,也具有使其根免受日晒的特性,故又名“卫足葵”。李白咏蜀葵叶,正是有感于它能“卫足”这一点。

这是一首五绝形式的咏物寓慨诗,全诗纯用寻常语,词意平易浅近,不像李白长篇歌行那样,表现出睥睨一切的浪漫主义情调,而是通过浅言淡语挥斥幽愤,透露出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由葵叶之“卫足”反衬自己之“移根”,愧叹自己的“无能”自解冤狱。又借“白日”的“分照”,比喻“皇恩浩荡”,盼望朝廷宽宥,放自己回故园和亲人团聚。

蜀葵花歌

(唐)岑参

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
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
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
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
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

明刘基说蜀葵“红葵高花高以妍,清晨方开夕就蔫”(《古歌》)。蜀葵的花期一般在6-8月,但单朵的花是朝开暮落,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此诗。前四句通过夸张对比的方法,极言光阴流逝。一个“好”字和“老”字,突出盛衰无常,光阴难再的亘古之理。紧接着由花到人,花开不能长久,人有限的少年时期更是匆匆易过。虽然如此,但诗人并不气馁,也没有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他发出感慨,今朝有酒今朝醉,还是快用钱去换酒喝吧,你没看见那瞬间即败的蜀葵花吗?

蜀葵花神为汉武帝刘彻宠妃李夫人,其兄长李延年曾为她写了一首动人的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由于李夫人早逝,短暂而又绚丽的生命宛如蜀葵一般,人们就以她为七月蜀葵的花神。在岑参生活的后唐时期,种种社会矛盾已然显露,诗人虽有满身才华却报国无门。

这首《蜀葵花歌》虽节奏明快,但读完还是有一种淡淡的伤感。诗人慨叹光阴难留和自己在迅疾光阴中不能有所成,只能以酒浇愁、借酒自勉。

蜀葵之忠——祗将忠赤报天家

《花镜》称:“蜀葵,阳草也。”蜀葵具有“向阳”的特征,太阳照到哪里,其花叶就朝向哪里。正如明张瀚《松窗梦语》说:“蜀葵花草干高挺,而花舒向日……而丹心则一,故恒比于忠赤。”

古代文人描写蜀葵丹心一片的诗歌也最多,宋杨巽斋有“但疑承露矜殊色,谁识倾阳无二心。”(《一丈红》);宋王镃有“花根疑是忠臣骨,开出倾心向太阳”;宋蔡氏有“最怜一点丹忱在,不为斜阳影便移”(《葵花》);明高启有“谁怜白衣者,亦有向阳心”(《白葵花》)……“匪以花为美,有取心向日。孤忠类臣子,恒性若有德。”李瓒的这四句诗,可解释蜀葵花之“向日倾”与文人忠君爱国思想的契合。

客中初夏

(北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葵花向日倾”典出《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终向之者,诚也。”杜甫也有“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的诗句。

司马光此诗,前两句运用白描手法,让一幅初夏时节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然纸上。后两句托物言志,表明诗人不是因风起舞的柳絮,而是始终向日倾的蜀葵花,意即绝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做随风转舵的小人,而是始终对皇帝忠心不二,表达自己对君王的一片忠心。

司马光一生主要精力主要用在修史从政上,不以文学自矜,推崇“文以载道”,其诗多平淡闲远,抒发真性情、真自我,此诗虽无深意奥旨可供寻绎,却也显得意味深长、饶有余韵。

蜀葵

(明)李东阳

羞学红妆媚晚霞,祗将忠赤报天家。
纵教雨黑天阴夜,不是南枝不放花。

李东阳是明前期茶陵诗派著名领袖,其论诗多附和严羽,强调宗法杜甫,主张“言由心生,诗文真情”“知言养气,文主于气”,形式上追求典雅工丽。此诗也以蜀葵,表达了他忠君报国的思想。

“雨黑天阴”比拟当朝宦官(刘瑾)操持朝纲,蒙蔽君主,“红妆媚晚霞”意指无能士大夫谄媚当权者,而如蜀葵一般的自己,却羞与之为伍,只是一身“忠赤”回报浩荡皇恩,不管面临哪样惨淡的处境,也始终坚定信念,不是向阳的枝头绝不放花,表达对朝廷君主的一腔赤诚。

李东阳天资英茂、少负重名,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在朝廷中面对武宗昏聩、刘瑾等宦官残虐天下,大批节气之士愤然去官时被强留以首辅辅政。面对刘瑾等的熏天气焰,李东阳不免因循隐忍,委曲求全,这一点为时人不满,但多亏他数次调停于其间,多所救正,才得于四年后清除刘瑾,换回朝政安稳。

这一传统也影响到古代文人绘画中,清代画家王武曾画过不止一幅《忠孝图》,画面的主角是蜀葵和萱草,蜀葵象征忠,萱草代表孝。在其中一幅《忠孝图》上,王武题曰:“古人合写萱葵为忠孝图,漫仿其意,工拙所不计也。”

在现代作家张炜的小说《能不忆蜀葵》里,蜀葵是主人公淳于阳立心中“真、善、美”的本质:是童年时母性在他心里最美的刻画;是少年时初恋的美好和纯洁;是他艺术创作和绘画灵感的来源;也是他与桤明友谊的见证……可人到中年后,蜀葵已成为永远逝去的纯真和触及不到的美好,是回不去的过去和抵达不了的未来。

小说的最后,别无选择的他带着“蜀葵”走向未知的彼岸。可“未知”又能怎样呢?对于心怀理想的人而言,“未知”里也有光明和希望。能不忆蜀葵吗?那是生命最初的启示,那是岁月磨砺中的坚定前行。

蜀葵的花语是梦,人生亦如梦,何不作一枝怀着梦想的蜀葵,划着生命之舟,载着满船星辉,在梦的湖泊里努力前行,身后是悠悠白云,征途是星辰大海,无所畏惧,从不退缩,永远年轻,永远热忱,永远热泪盈眶。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