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特级教师点评《生活在树上》:我打59分,剩下1分是警示不可为个性而“掉书袋”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8-05 12:23 44313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一篇浙江考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了语文教学空前热议。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此种在不少人看来是剑走偏锋的“炫技”作品,被冠以佶屈聱牙,晦涩难懂,然而,在语文教学中,在未来高考中,它的示范意义到底有多大?难懂的背后有没有思想意义、文学价值?如果你是阅卷老师,你打多少分?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省语文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刘勇。

问:您给这篇作文打多少分?理由是什么?

答:我给这篇作文打59分。好在哪里?本文可圈可点之处颇多:一是书读得多,腹有诗书气自华,表现在写作上,外显的是丰富与文采,内蕴的是思想与深刻;二是记忆可以随时提取,在高考这样带有极强的甄别性和功利性的时刻,很多学生都被打回原形,空洞乏味者多矣,该生在考场上能够引经据典、纵横捭阖,这是一种平素的阅读修养,苏轼能够背诵《汉书》,并非真的有“过目成诵”的天赋,而是源于他勤奋抄写的结果;三是有思想、有个性,他对于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不囿于己,不困于时,不惑于心,而是从思辨的角度、从哲学的高度、从历史的厚度来表达自己的体验与思考。这三点,值得给高分,并且分数应该尽量地高一些。这剩下的1分是警示、是提醒、是关怀,不可为个性而“掉书袋”,不可为得高分而“炫耳目”,写作应当深而不隔、美而不艳。

问:您认为这篇作文有没有冲破高考作文写作既有的范式?

答:这个问题不好回答,首先“高考作文既有的范式”是什么?是指文章的结构范式,抑或语言形式,再者是所谓的“万能模式”……不过,这些都没有统一答案,不同的师生、不同的校情,可能千差万别。本文受到极大关注,引起广泛讨论,很显然与我们的常规作文不同。我们要搞清楚不同在哪里:在广博的阅读积累,在深邃的个性思考,在独特的写作风格。当下写作,不正追求“丰富、深刻、有思想、有文采”吗?这不正是阅读与积累带来的益处吗?如果说有范式,那可不可以说就是能够“尽量地在写作中呈现出阅读与生活的成果来”。

问:有人评价这篇作文“不说人话”,您怎么看?

答:有人评价作者“不说人话”,这很正常,只是“有人”而已。普通的教师与学生未必读了这么多书,读了很多书也未必写得出漂亮的文章。所以,尽量不要以自己的观点去评判一切,“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非要说朴实的话才是“人话”,反而暴露出自己的无知,就如同电影《银河补习班》里对少年马飞作文的判定。如何看待这个深邃却略显生涩的文章?一是要鼓励“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阅读与写作思维,二是尊重写作的规律,没有先前的广博与深刻,哪有后来的质朴与凝练。一味的“朴实”,就如白开水一般,索然无味,更何况并非所有的文章都必须通俗易懂。

问:有人认为这篇作文能实现满分,成就完全靠学生自学,甚至可以说,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无法培养出这种写作能力的学生。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是需要改革、反思。对这样的评价,您怎么看?

答:这是有道理的,多阅读、勤思考,的确是当下语文课堂需要的,但这也不是唯一出路。荣维东教授的“交际语境写作”理论认为,作者、话题、读者、目的和文体,是写作中不可忽视的五个要素,每一个考生,还应当具备强烈的“读者意识”,让思考更通透,让结构更通达,让表达更通畅。除此之外,我认为教师还应当处理好“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的关系,处理好“好好说话”与“张扬个性”的关系,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处于“发展等级”和“张扬个性”的阶段,我认为更多的孩子迫切地需要“基础等级”与“好好说话”。

问:几年前,四川有考生用甲骨文写作文引发全国热议,你认为这两位考生有没有共同点?在考场中,你鼓励你的学生做这种“尝试”和“突破”么?

答:两者有共同之处,即广泛阅读与个性表达,当然亦有不同之处,即语言风格和内容结构。从实战来看,应当鼓励学生做这样的“尝试”,一是作文“发展等级”的需要,二是考场阅卷的需要,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我不提倡所谓的“押中作文题”的说法与做法,即便押中,于学生而言未必是好事,千篇一律的观点与写法必然束缚着写作的情感与灵气,必然影响作文的文脉与文气,其所为乏善可陈。

评论 14

  • 戏子唱友情 2020-08-05

    立意是好的,但感觉驾驭不了。引用过多,缺乏自己的思考和洞见。只是某种哲学观点的搬运工。

  • 美甲君 2020-08-05

    像极了资深老道的作家发表的哲学论文

  • 卡卡妹 2020-08-05

    总结,文章晦涩难懂但严谨读到,给予作者应得的分数,但不建议所有人追求这等晦涩难懂。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