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式社交,只会导向自我压缩与相互误解|封面评论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5-10-17 15:31 137249

蒋璟璟

图书馆里的学霸、社团里的社交达人、朋友圈里的文艺青年……相比于新生“破冰”时不知所措的开场白,不少同学会通过给自己贴一些“标签”的方式来开启社交。但也有人表示,硬贴“标签”会加重心理负担,维持与自己真实形象不符的“标签”会很累。近日,中国青年报社对1338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3.6%的受访者给自己贴过“标签”,57.6%的受访者觉得不能将贴“标签”当成交往的策略,容易“塌房”。(中国青年报)

破冰文化,最初流行于互联网大厂,而近年来,高校的新生社交,亦有将之引入之势。新生自我介绍,素来讲究个言简意赅,诸如“一句话概括自己”之类的格式话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早期版本的“贴标签”,只不过有标签之实,而无标签之名罢了。与之相较,当下时兴的“标签式社交”,则是更有自觉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很多人会主动给自己寻找标签,将自己归入一个标签,从而建构起所谓的“标签人”。

每一个个体都是复合的、多元的、饱满的,而大学新生在破冰活动中给自己“贴标签”的行为,又何尝不是一个自我省略、自我压缩的过程呢?很多时候,建立在“标签”上的第一印象,成了留给同学们的“最深印象”,甚至是“刻板印象”。一个立体的、鲜活的人,成了“标签人”,或者说成了行走的、单薄的“纸片人”“字条人”。换个角度理解,标签式社交的兴起,所呼应的,实则是“效率社交”“功利社交”的暗流:是什么人、有什么价值、我们是否合拍?

自从网络社交深度渗透进线下社交以来,“标签”就成了一个关键性的触发词,在人际关系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大的权重。一些大学新生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这个标签就会被外界不断强化。贴上“社恐”的标签,也许就会得到更多的孤独;贴上“喜剧人”的标签,就总是会被期待成为“搞气氛”的那一个……标签是一份自我声明,而在某些时候,也成为了自困的罗网,成了禁锢的模板。

57.6%的受访者觉得不能将贴“标签”当成交往的策略。的确,在一个断章取义与绝对化思维大行其道的年代里,给自己多留一点纵深、一点弹性,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呢?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