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一路钟情历史的B面——评聂作平《一路钟情》

封面新闻 2018-11-01 18:08 34134

文\李华

我从聂作平先生的地理随笔中读出了两个字:历史。不只是这部书名为《一路钟情》的地理随笔集中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出现了这两个字,而是字里行间确凿地能够捕捉到历史的影子。

回头来说一说这个标题,这其实是聂作平先生两部随笔代表作品。《历史的B面》奠定了他作为历史随笔作家的地位,《一路钟情》则集中体现了他在地理随笔写作方面的才华和造诣。对于历史B面的开掘,可以看到他独辟蹊径自成一家的野心。

“从行云流水的字里行间里,透露出一个新锐作家对于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冷静思考。对历史的重新审视,是一个他迷恋已久且愿意长期浸淫其间的领域,他在这个领域里,寻找他一个人的历史。”

这是15年前,我评论聂作平先生历史随笔的一句话。此后不久,或者几乎同一时间,他又将探索的范围从发黄的故纸堆扩展到了绚烂的大地。但那不是旅游手册上的大地,不是人云亦云的大地,是经他深情抚摸、重新构建出的光芒绽放的大地,是大地的B面。正如他在《一路钟情》姊妹篇《一路漫行》自序中所说:“我的重点也不在山水,而在山水背后隐藏的秘密。”

历史深处和大地深处的秘密,才是聂作平先生所要追求的。因而,把他笔下的文字截然地分开来,划分为历史随笔和地理随笔,其实掩盖了两者之间水乳相融的关系。考察《历史的B面》和《一路钟情》,我认为这两本书既各树一帜,又彼此相似。

首先,语言是一脉相承的。聂作平先生的随笔语言是一种汪洋恣肆的语言,丝般顺滑,诗意蓬勃,精准生动。在《历史的B面》中已成独有风格,到了《一路钟情》则更趋完美。比如他写月光下的庭院:“夜已深,偌大的庭院里还有几个人在喝酒。房顶高耸,如同受惊的猫的脊背,月光就从上面跌下来,摔得满院子都是。”在《一路钟情》中,诗意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散布全书。

其次,架构是不拘一格的。不管是他的历史随笔还是地理随笔,总让人琢磨不透,不知道他怎样开始,不知道他怎样推进,也不知道他怎样结束。因为胸中有大格局,所以笔下能天马行空。读他的文字,仿佛是进了一座迷宫,完全得听凭他这个国王的指引。读到最后,掩卷沉思才理出个来龙去脉。

最后,本质是异曲同工的。行走,也关乎历史。他以文学的手段,在不经意间勾勒出人物、山川、民俗等等的前世今生。“于咫尺之间,判天地之大美,悟自然之大道”(麦家评《一路钟情》)。与历史人物不同,他们是活着的。书写他们的历史,其实也是在揭示他们的命运。自然山川的命运,古堡废园的命运,一座村庄的命运,一只迁徙中的黄羊的命运,如此种种,都是些悲欢离合,都是些“不能触摸的苍凉”。

《一路钟情》里面的文章,有好些我是十多年前就读过。如今临窗再读,人事非昨,别有感慨。文章中的沧海桑田,文章外的蓦然回首,不都是历史的回声或见证么?不都有命运在挣扎和徘徊么?

聂作平的写作是通才写作。在他的随笔中,你可以看见诗,看见小说,看见田野考察,看见科学与人文,看见历史与民俗,看见他的才华和博学,看见他的骚动和忧愁,看见他的沉重与悲悯。他万川奔流的写作,是对历史随笔的开拓,是对地理随笔的丰富。他甚至消解了两者之间的界线,在历史和地理之间自由穿行,在时间和空间之间悄然转接。

评论 1

  • 福顺 2018-11-01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