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游|刘乾能:杨家岭的窑洞

封面新闻 2021-12-20 10:52 43760

文/刘乾能

它们三三两两,排列在黄土高坡的岩壁上。

这是杨家岭普通的窑洞。时光,以精细而执著的姿态,在它们身上留下自己的作业:有的窗棂卯榫松动,有的大门油漆脱落,有的窗户顶端挂着白布窗帘,窗帘下露出深褐色的木条。从木纹大体可以看出,哪些是松木,哪些是青冈,哪些是枣木杨木或桤木。那些半圆形的窑顶嵌在黄土里,上面长满浓密的茅草。山坡上,几朵菊花随风摇曳,成为黄土高坡上的一道亮色。

眼前的这些窑洞,于我,于所有同行者,都是十分熟悉的。它们不止一次以某种方式进入过眼帘,在内心深处掀起波涛。但眼前的它们,又是陌生的。近在眼前,依稀梦里。

行走在被游人踩得光秃秃的地面上,走进矮土墙围成的院子,目光落在窑洞,仿佛打开了思绪的开关,历史一幕幕再现。

那是1938年11月。虽是初冬,但杨家岭已然寒气逼人。当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进驻这里时,人们像过年一样,张灯结彩迎接自己的队伍。从那时起,土窑,石窑,砖窑,这些因建造方式不同而得名不同的窑洞,便像淌进血管里的一缕血脉,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参观者、景仰者、膜拜者。

站在从黄土岩壁上开凿出来的窑洞前,我知道的是,它们都曾遭受了飞机的轰炸、炮弹的洗礼,都走过一段大喜大悲的日子。悲喜转换间,历史完成了蝶变。

这蝶变,催生在窑洞里的油灯苦读下,那是毛泽东的彻夜研读。从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到传统文化的诸子百家,他在孜孜不倦追寻真理的亮光。

这蝶变,发酵在窑洞里的思想碰撞中,那是一次事关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党代会。当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时,中国人探索革命的道路上便亮起一盏明亮的灯。

这蝶变,生长在窑洞里的操劳背影里,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无数共产党人,在狭小的窑洞里放眼全球、运筹帷幄。明亮的双眸,汇聚成一束真理的光。这光,透过浓密的树叶,穿过群山凤岭,投射在华夏大地上,成为一声声炸响的惊雷,换来天安门城楼一个庄严而震惊世界的伟大宣告。

窑洞里的陈设,不外乎一爿炕,一张桌,几把木椅,极其简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些不起眼的窑洞,会孕育出一个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但事实胜过想象。很多时候,外在的简朴,恰好为内在的丰富的生长提供了可能。只有那些伟大而高贵的脑袋,才会在简单中迸发出不简约的思想火花,也才会让那些思想之根发育得越来越粗壮,生长得越来越繁茂,也发展得越来越久远。

春风,夏雨,秋霜,冬雪,一次次落在窑洞,落在院坝,落在院坝边低矮的围墙上。窑洞努力保持着当初的样子。在时间面前,任何建筑都不可能坚固如初。由黄土化身而来的窑洞,也必然会在时间的流逝中最终回归成一抔黄土。但是,它存在的意义,却不会随时间的拉长而消减,只会越来越重大。

【作者简介】

刘乾能,四川雅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北京军区某部服役期间从事新闻报道14年,有多篇新闻作品获奖。有散文作品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四川日报》发表,与人合著散文集《带露生长》。

【“浣花溪”文学栏目征稿启事】

欢迎投来散文(含游记)、小小说等纯文学作品,诗歌因系编辑部自行组稿,不在征稿范围内。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500字,标题注明“散文”或“游记”或“小小说”。作品须为原创首发、独家向“浣花溪”专栏投稿,禁止抄袭、一稿多投,更禁止将已公开发表的作品投过来。作者可以将自我简介、照片附加在稿件中。邮件中不要用附件,直接将文字发过来即可。部分作品会被华西都市报《宽窄巷》副刊选用。作者信息包括银行卡户名、开户行及网点的详细准确信息、卡号、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投稿信箱:huaxifukan@qq.com。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