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春节·春节档案|33天“年景”:山东沂蒙山区的最长年味儿

封面新闻 2019-01-30 17:57 34895

封面新闻记者 董兴生 摄影报道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七二八把面发……歌谣中传唱的过年习俗,可能只有在北方农村还依稀可见。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越来越迅速的今天,不少人都感叹,年味儿越来越淡,过年除了吃也不剩什么了。然而,在山东沂蒙山深处,这里的山民依然保留着传承千百年的风俗。在这里,年味儿一点都不淡。

萌娃赶年集,津津有味吃起了糖葫芦。摄影 王彤彤

提前半月,便已进入“过年时间”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但现实中没有这么夸张。不过,到了腊月十八,沂蒙山里的确已经进入过年时间。最先进入状态的,当然是孩子,各式各样的鞭炮是他们最大的娱乐。早些年,大人只舍得给孩子买一串鞭炮,拆散后,一个一个放。如此,也就把一个简单的快乐无限放大、拉长。

最先开始忙碌的,是家中的主妇,“办年”的主要任务在她们身上。给孩子们缝制新衣,准备未来一个多月的口粮,拆洗被褥,这些都是女人们的活儿。而男人们,除了忙活着杀年猪、杀鸡宰鱼之外,也没有别的事情可做。

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迎来过年前的小高潮,因为这天是北方的“小年”。小年也是年,村里人丝毫不敢懈怠。已经请回家的灶王爷,要贴到厨房的墙上,郑重地摆放供品、焚香、烧纸、放鞭炮。不过有个例外,过年毕竟讲究个团圆,如果谁家有外出的人还没回来,这家就不会放鞭炮。

过了小年,大年就不远了,也就正式开始了过年的准备。对村里人来说,也就开始了除春种秋收之外,最忙碌的一段日子。

除旧迎新,做豆腐蒸馒头煮大肉

腊月二十四,是做豆腐的日子。三五家人凑钱,买十几斤黄豆,选择在其中一家,用口径一米多长的大锅,熬煮一满锅豆浆。由一个富有经验的人点卤,眼瞅着豆腐脑慢慢形成,锅中的水由浑转清,就可以出锅了。豆腐做好,用刀划几道,也无需过称,一家搬几块就是。

沂蒙特色美食之花馍迎新年

做好了豆腐,就到了腊月二十五,这一天要扫屋。一年只有一次,对屋子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扫,把屋子里的所有家什用具,全都搬到院子里,木杆尽头绑一个笤帚疙瘩,扫去屋里的一切尘土 和蜘蛛网。这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除旧迎新”。

扫完屋子,还不得闲,腊月二十六、二十七两天,主题是蒸和煮。蒸的是馒头,煮的是大肉。女主人活好面,揉面这种力气活就得男人上场。若是没有太阳,揉好的馒头,就要放在铺着电热毯的被窝里“醒着”。

利用这个空档,男人就要处理猪头、猪蹄,清洗猪下水。清洗完毕,馒头也醒得差不多了,这时两口大锅同时开火,一口蒸馒头,一口煮大肉。走在村子里,看到每家每户的厨房中都浓烟滚滚,鼻子闻到的,则是诱人的肉香。

沿袭多年,腊月二十八赶“穷汉子集”

沂蒙山区的不少乡镇,每逢三、八是集。腊月十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八,都是年集,唯独腊月二十八这天的年集最为独特,被称为“穷汉子集”。

听老人们讲,以前生活困难,人们手中都没有多少闲钱,办年货就成了一件颇费周折的事。而因为是春节前最后一个年集,商贩们需在年前处理完货底子,往往会在这天降价处理存货,因而穷人会在这一天赶集,抢买便宜货。于是,久而久之就有了赶“穷汉子集”的说法。

年集上密集的人流

实际上,到了今天,“穷汉子集”早已名不副实,人们的生活也好了起来,不会再贪图便宜。不过,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乡镇上的每一条街道上还是会被人流挤得满满当当,火爆程度堪比春运的火车站,这也是全镇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

卖年糕的摊位

还没有办齐年货的人,赶在这一天抓紧补充购买,因此一天赶两三趟都是常有的事。为了年后招待亲朋,人们会提前购买大量鸡鸭鱼肉和蔬菜,用村民们调侃的话说:“就跟不要钱一样。”

年集除了买卖年货外,还承担着重要的社交功能。平时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求学,小伙伴们难得一见,年集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和场地,三五好友提前约好地点见面。即便不提前约好,只要在街上走两圈,一定会偶遇很多熟人。当然,也少不了正处于恋爱期的小伙子、大姑娘,借着赶年集约会。

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这片大山,到外面的世界闯荡。而到了过年,也总会千里迢迢回到这片大山,与家人团圆。在年集上,既有背着蛇皮袋穿着破棉袄的老农,也有光着脚脖,刚从城市回来的摩登女郎。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沂蒙山区的年集上,少不了一些颇具传统唯独的年货,而近些年,交通逐渐便利,又增添了不少稀罕物。

对联是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早年间,如果村里哪个人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进入腊月后,会不断有人拿着红纸上门求字。最近几年,手写的对联渐渐被打印好的成品取代。虽然购买的对联字体更美观,但也少了一些过年该有的味道。

卖对联的摊位

除了对联,山东农村还会在门口贴一种独具特色的装饰品——“萝卜钱”。这是一种用彩纸剪刻而成,长方形,镂空的薄纸,背饰有方孔钱纹、水波纹等图案。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如挂笺、挂钱、花纸、彩飘、年彩、门市彩、报春条等,在山东被称为“萝卜钱”。

交通运输不便利的年月,北方到了冬季,只有苹果、梨和山楂几种水果。如今交通便利,南方才有的水果也可以直接运到沂蒙山区。桂圆、金桔、柚子、火龙果……村民们平时节俭惯了,但到了过年,也会买一些尝尝鲜,虽然价值不菲。

沂蒙山区小镇的年集

由于气候原因,一到冬天,北方就变成一片灰黄,不见一丝绿色。因此,村民们喜欢过年时买一根翠绿的竹子,插在院子里,并把红灯笼挂在竹子上。到了除夕夜,红色的灯笼掩映在绿色的竹叶中,别有一番景致。同时,也寓意着来年兴旺发达。

赶完了年集,就迎来了除夕。若是在城市,除夕是吃团年饭的时间,但在沂蒙山区,除夕是最忙碌的一天。

这一天的每个时段,都有必不可少的活计。吃过早饭,马上打浆糊,贴对联和萝卜钱。贴好了对联,吃过午饭,要包饺子,包的饺子不是为了吃,而是上坟使用。一个家族中的男子,拿上纸钱、香烛、供品、白酒和鞭炮,浩浩荡荡地上山,祭拜逝去的先人。

上了坟下了山,已经到了傍晚。此时,女人开始为除夕夜的拜神做准备,天地、灶君、宅神、财神,所有的神明都要照顾到。而男人,则要把水缸挑满,掏干净炉灰,最后再彻彻底底地打扫一遍院子,把一切不洁净的东西,统统清除出去。

待到夜幕降临,要在所有门口两侧和诸神牌位前烧香,一炷燃尽,立刻换上一炷,如此反复,直到深夜。到了接近零点,要赶在新年到来之前,焚纸化钱,零点一过,再放一挂长长的鞭炮。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在沂蒙山区过年,没有华丽的灯会,也没有喧嚣的庙会,有的只是质朴的农人,对传统习俗始终如一的遵循和延续。正是这种遵循,才使得过年有了该有的仪式感。而这种庄严的仪式,才能让人真切地感知到: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