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司马相如③:诵读汉赋?大可不必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6-11 18:32 49505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随着司马相如入选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他的主要文学成就——汉赋也再次被提起。在中国文学史上,赋之于汉代的意义,犹如诗之于唐。尤其是司马相如《子虚》《上林》二赋,更是汉代大赋的标志性作品。

近年来,经典诵读在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中华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不少传世名篇佳作。不少家长、甚至学校也因此提出,能否在中小学中普及和诵读汉赋?专家四字评价道:大可不必。

当代人对赋的了解相对较少,但在古代,尤以汉唐为主,诗、赋往往并举。西晋大文豪陆机便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以此解释诗与赋的区别。杜牧有《阿房宫赋》、苏轼写《前赤壁赋》、欧阳修亦有《秋声赋》,这些都是传世名篇。

同为赋体,以司马相如为代表人物的汉代大赋,与后世发展流变的赋体,实际大有不同。

在赋体的开创时代,汉赋以结构宏大、富有气魄、铺张扬厉为主要特征,且韵散相间,形式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有韵律有节奏,如若朗读顺畅,确实会有抑扬顿挫之感。但这是否意味着汉赋适合诵读呢?

先来品品如下一段文字:

“蹴蛩蛩,辚距虚,轶野马,轊陶駼,乘遗风,射游骐。倏眒倩浰,雷动猋至,星流霆击。”(司马相如《子虚赋》)

也许很多读者都会被里面的生僻字劝退,即便能认全,意义也难以把握。这也是汉赋的另一特征:大量生僻字,艰涩难懂。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大明研究司马相如30余年,他称就算自己读,也难以保证不读错。司马相如在古文字学上颇具造诣,其成就之一便是于作品中创造大量生字、怪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但也为文章蒙上了晦涩的面纱。

“所以我不主张在中小学推广汉赋的诵读,连我读起来都恼火,更何况普通读者。”李大明谈道。汉赋适合什么样的人读呢?若对自己的文学造诣感觉良好,可以深一步研读,“就连我给中文系的学生讲课,讲到司马相如时,也会绕开原文,太过于艰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读。”

基于此,汉赋对于当代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当我们试图触摸司马相如时,他的作品可以为当代提供怎样的价值?

李大明认为,弘扬和挖掘汉赋中的文化精神,会比单纯的诵读和理解文本,更利于在一般读者中进行普及。

春秋大义的精神,这是司马相如文学中最为核心的一点:褒扬正义、摒弃丑恶;批判骄奢淫逸、主张勤俭节约……这些都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司马相如以文字劝导、甚至批评帝王,意义深远。

其次,汉赋中的家国情怀,以及用宏伟的视角描写出的汉王朝大一统思想,对于中华文化大家庭的体现,在当代看来,也是极为震撼的。“我们可以由此感受司马相如的情怀和气魄。”李大明阐释道,“至于汉赋本身的研究,永远属于提高的层次,不适合普及。”

评论 4

  • 猎心人 2020-06-11

    有才哈,不过感觉是奇闻轶事

  • 走死在岁月里 2020-06-11

    你能看到的史书,不是全部,并不真实.

  • 动情书生 2020-06-11

    司马相如写过的赋有代表性的有长门子虚上林大人美人天子游猎凤求凰写得最好的通常认为是子虚赋好不好哪篇最好见仁见智的问题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