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40年|“浦东先生”赵启正①:小平“南方谈话”激励我们,浦东开发要快点

封面新闻 2018-10-14 17:31 45560

【人物简介】

赵启正:

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物理专业,后从事科研、设计工作20年。1982年以来历任上海航天局上海广播器材厂副厂长,中共上海市委工业党委副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上海市副市长等职务。1993年开始兼任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是浦东开发开放的领导者与亲历者之一,被称为“浦东赵”。

1998年至2013年先后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和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

封面新闻记者 王国平 摄影 忻晓松

黄浦江蜿蜒东流,穿过上海,江的两岸形成了浦西和浦东。

一条黄浦江,见证了上海两个时代的辉煌。

西岸外滩,是100多年前留下的西式建筑,被喻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楼群,见证过旧上海的风情。

东岸浦东,25年前,赵启正带领“浦东八百壮士”,在一片农田上种下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种子。不断刷新天际线的高楼,代表着这个时代和未来。在浦东陆家嘴,这里的每一幢摩天大楼,都是一条“站着”的金融街。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发;1993年,浦东新区正式设立。赵启正与浦东一起,开启深化改革开放的试验,许多国际友人曾亲切地称他为“浦东先生”,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则用“浦东赵”来形容他对浦东开发的执着与投入。

如今的上海外滩,人头攒动,每天50万人次站在这里凭栏眺望浦东。夜晚降临,东方明珠一线成为游客“打卡”留念的背景,这里有着中国最美的夜景。

1996年,赵启正曾写过一首诗,称浦东是“一个中国的美少年”。

20多年后,浦东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20世纪初,有着统一编号的摆渡小船,在黄浦江两岸往返。资料图片

浦东先生

1984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是一个重要年份,对于赵启正来说,也是。

这年初,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和珠海等经济特区,留下一句时代之音:“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就在这一年,赵启正由一名工程师成为上海市委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这个转变,显然超出了赵启正原有的人生规划。

“与时代同行”

1990年5月,从浦西看浦东陆家嘴。 新华社图

1958年,18岁的赵启正成为中国科技大学首届新生。因为父母都是南开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从小耳濡目染,赵启正报读了核物理专业。

1963年,大学毕业时,正值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要自力更生。赵启正响应号召,来到核工业部第二研究设计院做反应堆的物理研究和实验工作。

1974年,赵启正调到航天部上海广播器材厂工作。当时,中国彩色广播设备的研制刚起步。赵启正承担了彩色电视摄像机的关键器件——摄像管偏转聚焦线圈的设计开发,工作也由核物理转到电子光学。

期间,赵启正填补当时国内诸多技术空白,也赢得了许多荣誉。

1978年,38岁的赵启正获得上海市和航天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这一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赵启正很兴奋,想着“知识分子的地位提高了,也可以和国外同行交流了”。

1980年,中央提出干部队伍要“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在这一背景下,1984年5月,已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市和航天部最年轻高级工程师之一的赵启正,调任上海市工业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同年底调任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代部长。

从一名科技工作者到党政领导干部,44岁的赵启正正是时代要求的“四化”干部。

赵启正说,人生经历的不断转变是“与时代同行,我们的命运是跟中国的命运完全是在一起的”。

“首席代言人”

1990年浦东开发后,大桥、地铁、隧道迅速建成,过江不再难了。钮一新 摄影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

邓小平南下视察深圳、珠海等地,沿路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改革开放的重要讲话。当年1月31日,邓小平的乘专列抵达上海。

1992年2月17日下午,上海西郊宾馆,邓小平听取了上海市领导关于浦东开发和发展规划的汇报,并审看浦东新区规划图后,惋惜但仍鼓励道:浦东开发是晚了,但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可以高一点。起点高,关键是思想起点高。后来居上,我相信这一点。

这一年下半年,赵启正以上海市副市长的身份跨过黄浦江,来到浦东。浦东的开发开放,正式进入大规模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

“为什么是1993年1月1日,这完全是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激励了我们,我们要快一点。”赵启正说。

在小平同志的嘱托中,兼任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的赵启正,带领开拓者们进入了浦东。日后,这些人被称为“浦东开发八百壮士”。

赵启正很喜欢这个称呼,在这个称呼的背后隐含着开拓者们最初的历史。

1992年10月,开始筹备新区管委会之时,浦东所在的川沙县有1300多名公务员,而浦东只拟成立十个局和办公室,党政干部共计800个编制,这在当时是领先于上海各区党委和政府的,“八百壮士”的名字由此而来。

在开发开放创业之初,浦东就坚持“小政府、大社会”,“精兵减政”这一理念。

这一称呼还是一种决心的表达,意味着浦东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赵启正说,肩负开发浦东的责任,是使命也是承担。在建设浦东之前,他们去考察了深圳,感动于特区的开拓者们杀出血路的精神。

赵启正说:“在5个特区之后,1990年才宣布开发浦东,这是中央的慎重稳妥而又高瞻远瞩的决策。这样,上海取得了一个新区的称呼,这是全国第一个新区。”

这一称呼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隐喻浦东环境的艰苦。上海人中曾流传一句顺口溜:宁住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1990年浦东开发后,上海开始整体转型,东西两岸共同繁荣。钮一新 摄影

赵启正仍然记得当时浦东的样子。

“最高的建筑,是一个8层约25米高的消防瞭望塔。有一些居民住宅,很破旧,都是棚户区,只有一条过江隧道,交通也困难。”

“烂泥渡路”、“东垃圾塘路”,从这些历史的名字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浦东的景象。

浦东当时有一家农民自己出资建造的饭店,开发浦东的办公室就设在这里。

如今赵启正仍然记得那家饭馆的名字叫‘由由’,意思是‘种田人出头’,似乎预示着浦东的美好将来。

“1994年1月,老布什访问上海,我拿着激光笔在沙盘边为他介绍浦东的规划。那时激光笔还是个大块头,老布什指着它对我说,这个高科技的东西他见过,鲍威尔将军在1991年海湾战争时也是拿着激光笔给他讲战争局势。我说,鲍威尔的激光笔点到哪里,哪里就被炸平了,而我的笔点到哪里,哪里的高楼就建起来。老布什点头称是,还说,‘如果我再年轻几岁,我也要来浦东投资。’”黎自立摄

此时的赵启正,还同时分管上海的外事工作。从进入浦东起,他开始向大量的国内外媒体和国际人士介绍浦东,成为浦东的“首席代言人”。以至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称为赵启正为“MR.Pudong”,浦东先生这一称呼,从此在国际上流传开来。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则亲切地称呼他为“浦东赵”。

浦东与赵启正已经融于一体。


致敬40年|“浦东先生”赵启正②:给老布什介绍浦东 激光笔点哪里高楼就建起来


致敬40年|“浦东先生”赵启正③:浦东开发是首交响乐,作为演奏员三生有幸


评论 4

  • 铜雀春深 2018-10-23

    把错都给你们指出了也不改,牛!

  • 铜雀春深 2018-10-15

    开发浦发?啥专业机构啊?这么多错!

  • 铜雀春深 2018-10-15

    简历错了吧?上海市委工业党委副书记?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