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 | 传统文化的诗意情结一一读白云诗集《梧桐疏月》

封面新闻 2018-05-03 09:48 30935

曹纪祖

如果不是对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尝试写旧体诗并集结出版是危险的。一是优秀的古典诗词形成的高峰难以逾越,已成为人们比较阅读的标杆。二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语言习惯,文化环境已有很大的不同。似古非古,半文半白,是很容易形成的陷阱。

但白云并不因此望而却步。他以执著的性格,丰富的人生阅历,厚实的文化素养,致力于旧体诗词的创作。也许在他看来,这种形式是与之适应的。这不仅因为他是书法家,用旧体诗词题写书法仍是当今的习尚。更重要的是,他的写作有他的生活依据和独特感受,有自己为之感动而不得不发的理由。而他心之所向,笔之所及,确乎也是可圈可点的。

白云的人生经历丰富而曲折。他当过中学教师、校长,担任过地方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的领导职务。从事过石油化工,汽车配件工作,还做过边贸。两栖于体制内外,有成功也有挫折。可谓饱经风霜,阅世甚深。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中,他得出的结论是:"花钱的快乐抵不过挣钱的痛苦。"因此,他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属,留给子孙可以忆念的精神财富。这便是他热心诗歌创作最本真的冲动,目标明确而坚定。

在生活中提取诗意是白云创作的主要特点。爱情、亲情、友情,山水风物,寻常日子,无不是他歌吟的内容。他的诗没有那种超离现实的悬浮,也不是隔空的仿制与造作。从现实出发而归于性情,从平凡进入而扺达哲理。如"清流":

一江大流知西东,白日黑夜无不同。

两岸青山侧目看,曲曲折折总从容。

这似乎就是他人生的概括,心态的写照。"一江大流",起势雄阔,象征志存高远。"知西东",应作领悟人生解。青山侧目,我自从容。生活的曲折与坎坷,并不能动摇固有的心性。作者为人的胸怀与自信,在这里借江流得以充分展现。

随见随感,随感随写。白云真所谓"我手写我口"。在亚龙湾,他想到电影《非诚勿扰》。似乎脱口而出:"非诚勿扰亦还扰,风雨欺客雨湿透",对旅游乱象有所讽喻。在"南山寺"中,他又说:"千年古刹香烟绕,几人逢凶化平安",对求神拜佛不以为然。面对商品社会中的纸醉金迷,他忧虑人性"湮埋",对"千金买笑"很有看法。总之在他眼里,生活中处处有诗。阳台观景,荷塘暇思,览物、会友,赏读字画,外出旅游,乃至在家中休息,他都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就使他的题材,呈现出多样化。

生活实感是白云诗中引人注目的亮点。"厨享"一诗,具有代表性:

石磨豆花小鲜菜,一清二白盘中摆。

农夫何愁些禄俸,自给自足还自在。

家乡的石磨豆花,"一清二白"的生活,自给自足的农夫,较之于公务缠绕,俸禄很少的我,简直就是悠然见南山的况味。而"小儿东屋转西屋,一瓜一果接连三","阿妈腌菜枯塘柳,念叨雨天有太阳","慈母添针屋檐下,阿妹灶前煮蛋黄","一声犬吠穿篱笆"等诗句,都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这一类接地气的诗,是让人感动的。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白云在奋斗与拼搏,成功与挫折中,多有内心波澜:"铁骨铮铮血未寒,但见黄河心不甘。贺兰六月飞大雪,仗剑横刀为哪般?"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志向与结果的无奈,使他对人生多有领悟。因之"少时出门抬望眼,中年回家自低头"。个中滋味,过来人当能体会。最终,人生的谢幕无可避免。"精卫空怀半轮月,炎黄一统未有期。"这种试图有所作为于社会政治,而又壮志难酬的心结,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共性,也是成就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动因。似已形成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无意识。

与之关联,白云对"孝"是很看重的,这也印证了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他有许多诗写到"孝",如"祭家翁","母亲大寿","清明祭"等。而作为父亲,他又表现出父爱的情怀,如"马术"、"护子日课"等。这一类写作,显现出白云的文化自觉。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与站在理性高度对"孝"的认知,是难得的。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白云诗歌创作的现实介入感是强烈的。"悼伤悲",写当今震惊世人的杀子事件。"诉求"写业主维权的激愤。"套路之套"剑指奸商。"网购",涉及互联网问题。对文艺作品的媚俗,他也有所批评。十分引人注目的是,在今年6月25日发生在荗县的山体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他痛心不已,作诗以祭。此诗为古风体,情感深重,诗句畅达。长歌当哭,表现出白云的悲悯情怀,体现出一位诗人的良知。而在艺术表现上,他叙述了灾变的过程,感人的自救与救人的场景,并以受难者的口吻发出对灾变的诘问与思考:"幸愿遗世子,鬼话莫信真。家园应坚守,还须审情形。天不遂人愿,人自要当心。生命如泰山,我等死足训"。茂县是5.12地震后的灾后重建地。如何进行灾后重建,是否原地重建,有一个尊重科学的问题。以生命为代价,后人必须吸取教训。这就凸显了这首诗的思想性。此外,在阅读过程中,那种抒情与叙事结合的表达,颇具感染力,似乎也能感受到杜甫《三吏》、《三别》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我们今天熟知的,多是其中的优秀作品,是千淘万漉后留下的真金。如何在学习中继承,在继承中中创新,考验着诗人的才情。而白云在学习与写作尝试中,已显现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相应的功力。在格律、音韵、语言等方面,都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如"世象藏明暗,眼界见高低","旷野花已发,兀峰雪犹在。鸟缠青丝柳,鱼蹭水草怀"等,形象而富于音韵节奏,也讲究对仗。这就使他的创作,区别于那些顺口溜式的作品。

习古而不泥古,是白云创作的自觉意识。正如他自己也谈到的那样,今天的生活才是他观照的对象。应该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即便在艺术表现上,也要即注重格律,又不必以辞害义。由于他阅读较多,古典诗词的韵味有时会在不经意中显现。如"品粽"中的"红豆粒粒点点心,丝丝线线意中人",又如"台北冬雨":"台北冬雨密如帘,珠连珠来串并串。大街小巷暗无色,一城风光看花伞"。"一城风光看花伞",可谓出彩之句。这类诗,生动活泼,得古诗之要领,道今人之眼前。是值得赞赏的。

当然,白云的创作还在路上。他还可以对自己作更高的要求,以达到整体水平的完美一致。有些不加以注释不能令人理解的诗,或可在表达上另求他途。在诗的整体意象建构上,在情与境融,心与物通的感性逻辑上,还可以再做努力。字与词的推敲,也应是诗人不断进步的题中应有之义。诚如他自己所言:"书法书写一字差"。有时候,更上层楼,真的就在足下的那一步。而跨过这一步,是需要时间的。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