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 | 为什么我们如此钟情

封面新闻 2018-05-03 09:43 30458

曹纪祖

与其说是杨枝林的诗打动了我,莫如说是他钟情于诗的那种热忱与执著令我感动。这位青年时代就热爱诗歌的多情男子,在历经世事沧桑后,皈依于缪斯的殿堂。为文——经商——再为文,他把诗歌作为自己最后的精神家园,一如远方的游子,总要回归故乡的温柔。

若干年前,当杨枝林还是雅安名山县一位中学教师的时候,他的诗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时的他,还是个翩翩少年。爱诗,写诗,似乎出于一种本能的冲动。如今的杨枝林已是一位成熟的男人,依稀鬓染秋霜。他在商业活动中,具有相当的理性,但在内心深处,却依然澎湃着诗的激情。这时的创作,随之也有一点为文的自觉了。他爱生活,爱美女,爱家人,爱孩子,柔肠热泪,情何以堪。双重人格使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表现为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形诸文字,则是诗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纠结。因之他的诗有令人感动的内在,却又有表达的直接。当他向我倾诉这些苦恼的时候,我感觉到他善于自省的悟性和发展的潜力。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中,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文学青年“下海”,试图先致富,后为文。这种想法是一厢情愿的。因为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生的选择也终有命定的归宿。于是失足落水,一去忘返,身不由己,改变初衷的现象屡见不鲜。包括一些名噪一时的诗人,最终也了无踪迹。但不管你想还是不想,为还是不为,真诗人灵魂深处的战栗,总在潜意识中萌动,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而现在,杨枝林人生中的第二春天似乎来到了。他已无意在商场中更为用心。使他寝食难安,日有所思,夜有所想的,居然还是诗。他反复整理、修改自己的旧稿,他以新的感悟勤奋创作。短短数月,写出了不少较之于过去更为成熟的作品。他倾听意见,精心打磨,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奋力飞翔,终于使《秋收与空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人们阅读《秋收与空地》,当然能感受到杨枝林性情深处的诗人素质。播种与收获,追求与空落,辗转与迷茫,倾情与背离,得而复失,失而再觅,迷而痴,痴而深,这些与诗关联的情结,是《秋收与空地》灵魂之上的血肉。

《秋收与空地》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地方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乡情。对于一个曾经的游子,乡情永远是最美丽的忆念。黑竹乡,鹤林村,慈爱的母亲,苦难的父亲,荒唐的岁月,莽撞的少年,那些梦,那些往事,是杨枝林内心深处最为宝贵的珍藏,是历经沧桑的一代人所能感知和感动的。

在《黑与白》中,他回放了当年的时光:“夜是黑色的,竹子是黑色的”,但“母亲却用长满老茧的手/提着竹篮,提着家”,“拯救牧童黑色的灵魂”。而少年的心事在远方,他要“寻找湛蓝”让“牛背上的歌谣,长出一对翅膀”。于是他闯荡海南了,但理想的纸鸢,却“被折叠在现实与愿望之间”。最后他还是“飞回了故乡”,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白云与蓝天”和“深秋的湛蓝”。人生的循环往往就是这样:希望在远方寻觅的,却在回归的地方获得。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还是有收获的。毕竟经历了,成熟了,他回到故乡发展了。但他为何又感慨“秋收后的空地","空旷着,新的孤独与忧愁”呢?看来他的乡情包含着他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期盼,那就是爱的渴望和诗的追寻。

爱情。在《秋收与空地》中,杨枝林的许多诗是写爱情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虽然杨枝林经历过多次爱的周折,但他爱时,总是一往情深的。人们无意进入他个人的私密空间,却不能不为他的用心用情而感叹。例如:在《盆地与高原》中,他写道:“感觉你的渴望之门/随时都敞开着/而防范之窗却又时刻打开/为了那千钧一发夺路而逃。”这种对心有所仪的女孩的渴望与焦虑,一如初恋的处子,显得真切而纯情。在“长久的对峙”之后,他说:“终于,你神圣的高原流泪了/注满了我低洼的盆地”,我的“斗志被你流淌的凝香泡软”,“最终成为你泪水的俘虏”。这个从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发动的爱的战争,似乎告一段落,但生活的戏剧性与丰富性,却不会因此终结。从一种死去活来到另一种死去活来,是多情男子不可拂逆的宿命。杨枝林所经历的另一场爱情,在《寻找你的桃花源》中得以体现。他依然写得那么专注与动情。这在曾经的道德尺度下肯定会被判为“花心”的故事,因为真诚而被读者宽容和接受。是的,离开了爱,生活将毫无意义和光彩。

亲情。在杨枝林饱经沧桑的生活中,也许最令人感动的是他对女儿的感情,是他作为慈父的那种深厚的爱。正如他在《前世的情人》中所写到的那样:“你初生的心跳/沸腾了我一生的血液”,“你的微笑/灿烂着我的梦境”,“让我的皱纹,弯曲成你丰美的河流/把我的白发,牵引成你美丽的山路//然后,我会悄然离去”,并惦记“下一个轮回”。这些真切而朴实的诗句,是一位父亲发自灵魂深处的声音,爱意满满而简单明了,是生命与生命的约见与呵护。这位单亲父亲,我听见过他与女儿的教师的沟通,他的耐心与新的教育理念,是令人赞赏的。父爱深深深几许?有时候,真不亚于母性之爱。

美丽,往往源于爱心。对于生活与生命,为什么我们如此钟情?在“4·20”雅安芦山地震中,杨枝林关注着家乡的灾情,关注着父老乡亲的命运。他在第一时间创作歌词,由知名作曲家谱曲,由其好友谭娟演唱,在央视新闻频道、凤凰卫视、四川卫视、成都电视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雅安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电台播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体现出他更为宽阔的爱心。有爱存于心,形于言,施于人,及于物,这是何等幸福。心之有爱而笔下有情,所以诗歌自然美丽。至于语言表达上的艺术提升,是需要才气、学习与更多的写作训练的。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