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热点|8年持续发力 他们破解心梗死亡率降低的“密码”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3-04-05 11:58 70007

封面新闻记者 邱添

3月28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暨第三届“四川杰出人才奖”颁奖仪式在成都市举行。在这一年一度的四川科技盛会上,又一批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治蜀兴川作出杰出贡献的获奖代表登上光荣的领奖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西南交通大学《心肌梗死生命周期关键节点的干预措施研究》项目,荣获2022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为什么开展该项研究?该项研究又能带来怎样的改变?

找到心梗死亡率降低的关键点

心肌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急危重症,致死、致残率高,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9》报道,我国心肌梗死死亡率总体仍呈上升态势,现有心肌梗死救治体系和救治技术下,心肌梗死死亡率尚未出现下降的拐点。

问题节点在哪儿?

据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研究显示,我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只有约1/3的患者能在指南规定时间内得到再灌注;同时据China PEACE研究显示,中国75%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首诊在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医院,存在诊断治疗不规范、救治网络和转诊体系不完善等情况。

除此之外,虽然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且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是大多数行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患者的首选方法,但临床常用支架表面的药物和多聚物可使血管内皮修复延迟,导致支架内急慢性血栓形成和再狭窄,有再次引发心肌缺血事件的潜在风险,严重影响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

“基于种种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心肌梗死救治面临的一些节点性问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蔡琳表示,心肌梗死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黄金救治期”体系建设不完善以及介入术后冠脉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再狭窄,都是导致心肌梗死死亡率仍未下降的关键因素,“也就是说,除了不断提升救治能力之外,还应该同步关注新型支架的研发,克服患者救治面临的‘短板’。”

“成都经验”造就“成都速度”

如何解决短板问题?市三医院开启了一项长达八年的研究项目,希望从临床和基础两个方面入手,完成心肌梗死生命周期关键节点的干预策略的系统性研究,从而破解困扰心肌梗死救治所面临的难点,以全面提升救治成功率。

在这期间,作为成都市心血管质控中心挂靠单位的市三医院,牵头对成都地区96家各级医疗机构的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并统计分析救治现况,而这也是国内首个针对该类疾病的区域性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过去在心肌梗死救治中存在120呼救率低、急诊溶栓或介入手术治疗比率低、院内死亡率较高等情况。”蔡琳告诉记者,正是通过这种区域覆盖性的调查,帮助找出了本地心肌梗死救治的一些“症结”,“归根结底,首先是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胸痛救治体系,保障各级各类医院同质化提升,才能为患者高质量救治托底。”

如何做?作为云贵川首个获得认证的“国字号”胸痛中心,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首先是致力于建立完善、规范的胸痛救治流程。

发展至今,急性心梗平均入院至导丝通过时间(D-to-W)的国际标准为90分钟以内,而市三医院胸痛中心平均时长为69.2分钟。

快于国际平均水平的“成都速度”,得益于多学科的相互配合,最终实现了胸痛患者救治流程的优化,有效提升了患者的救治效率。

自身发展,只是其中一环。在市卫健委等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不断完善的“三院经验”升级为可复制的“成都经验”,成为了构建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重要基石。

市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张震主任介绍说,近年来,该科已先后帮扶四川省内52家医院完成胸痛中心建设、7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筹备建设胸痛救治单元,同时作为“成都市胸痛急救地图”发布牵头医院、“成都市胸痛中心联盟”牵头组织医院,持续在推动区域胸痛急救同质化发展方面发力。截至目前,51家医疗机构加入联盟,涵盖了成都市全部二级甲等、三级综合性医院及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多措并举之下带来了什么?

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成都模式高效运行之下,成都地区STEMI再灌注治疗率达85%,急诊PCI治疗的平均D-to—W时间约为72.4分钟,成都地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院内死亡率从2019年的6.1%降低至2021年的4.8%……一个又一个的数据改变,便是本地区心梗救治效率及能力提升的最好佐证。

评论 4

  • 淡定 2023-04-05 发表于四川

    成都市三医院这么牛?不错呀!

  • 仪陇县金子村第一书记 2023-04-05 发表于四川

    健康第一

  • 西昌市佑君镇磨盘村驻村第一书记 2023-04-05 发表于四川

    “成都速度”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