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回望诗经》——一个礼敬经典的独特文本

封面新闻 2022-09-21 14:49 74382

作家雍也的散文集《回望诗经》出版后,广受关注和好评,荣登2021年度四川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四川省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也曾组织省内知名作家、诗人、专家学者,在成都洛带慕庐书院召开研讨会,对该书进行多角度赏析。那也是一场热切的回望,既面向《回望诗经》这本书,也面向《诗经》本身。

一个礼敬经典的独特文本

李明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雍也这本有关《诗经》的书,写法别致,读来轻松,确实是一部很有意思的著作。研读《诗经》之作,常见的无外以下几种:《诗经》注译之作,《诗经》解读之作,《诗经》研究之作,《诗经》漫谈之作,《诗经》改写之作(如散文化小品化)。这本书的特点就在于它像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打通界限,为无町畦”,将注译解读研究漫谈申发等融为一炉,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雍也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经历融入其中,让《回望诗经》与自己与文学与历史与社会与当下“亲密接触”,而且用文化散文笔法,铺排陈述,幽默表达,是对《诗经》的别样解读与抒写。

一种解读经典的可能

龚学敏(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星星诗刊》社长、主编)

这几年,很多作家诗人,他们在回望历史,思考当下。回望,就是在寻找一种答案。这本书里很多章节写得很有趣,读着读着忍不住笑了,他在用现代人的目光来审视。《诗经》这条河流流淌到了今天,已经和当初不一样了:石头,芦苇,河堤……都不一样了。那么如果还是用农耕文明的眼光去读《诗经》,它的价值就要打折扣。雍也在某种程度上开了一个先河,它的意义在这儿: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一个庄重的致敬姿态

蒋蓝(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主任)

我经常觉得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诗经》发生的地理空间,表面与蜀地无关,实际上《诗经》所涉及的地域面积很大。从汉中平原,一直往甘肃一带,我去过好几次,与我们所处平原地区很接近。雍也觉察到了这个话题,他运用客家方言辨析,这是一个很好的点位。

龙泉驿不但是交通意义上的古代驿站,也是一个文化流动的驿站。在这一块土地上,我觉得我们有另外的空间,《诗经》告诉我们的空间感。实际上站到龙泉山上,通过这一枝桃花能够看到我们这个地方的话,跟那边的方言有些相同,还有些不同。我们的要大胆一些,那边的话好像要奔放一些,感觉到那边的爱情好像更生动一些。我认为在这本书里面爱情是最重要的部分,如何用力做大一些,可以将爱情作为这本书的主题,雍也称它“一望无际的爱情”。我对这个表述是高度重视的。

一个知识写作典范文本

艾莲(四川省文副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欧洲浪漫主义兴起之前,曾经有这样一个观点:这是一个科学上升、抒情下降了的年代。观察新世纪以来的写作现象,我把它叫科学上升、知识写作。我们看到的雍也老师的《回望诗经》,就是一个很好的知识写作典范的文本。当然,他跟那种知识型写作相比,雍也融入了大量的人生阅历、思考来解读《诗经》,让它在当今现实中落地,他有对传统与生活经验嫁接的能力,比如客家话,作品中有非常多的篇章、段落。

一次具有思想弹性的写作

白浩(四川省评论家协会秘书长)

雍也的《回望诗经》一书的意义和价值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是这个文本本身,第二就是他可能引发的对于当今学术体系的冲击。从文本来说,我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活”,一个是“灵”。“活”在当下生活体验,他完全是回到了日常生活,大胆融入了当代社会生活体验。第二个“活”是用活四川地域文化,尤其是巴文化来映衬,包括客家方言来进行解说对话,而这恰恰就是《国风》独有的一个特点。

一次回到原乡的远行

向以鲜(四川大学教授)

我们回望《诗经》,从某种意义上,是在回望我们的“原乡”。荷尔德林说的那个原乡,人类的心灵和天地是完全融为一体的。能够回到这个“原乡”中去,他认为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诗歌,一个是艺术。《诗经》确实内容非常庞杂,因为它的《风》《雅》《颂》的构成有来自民间各种各样的声音。在孔子之前的话,可能会更多,至少有1000多首。孔子进行了一些整理,但是恐怕也有他把他认为庞杂的、在今天看来可能是非常宝贵的东西给删掉了。比如《诗经》里面的民间性。雍也这本书里,我觉得他完全接通了《诗经》的学术性和民间性,行文之间,信手拈来,很有智慧。

一场女性主义的瞭望

杨青(《当代文坛》杂志社社长、主编)

雍也对《诗经》肯定怀有强烈的热爱,才肯花漫长的功夫,做这样非功利性的写作。他像一个孤勇者,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勇气与《诗经》彼此投射,敢于创新,这是一个作家可贵的气质。第三,要特别盛赞雍也的女性主义视野。《回望诗经》充满了对女性的温暖和尊重,这一点让我特别感动。书中如能加上多层面的爱情观照,那就更好了。

一番细微的剥茧抽丝

李银昭(四川经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四川省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副主任)

记得两年前,我编发他的一篇散文《一望无际的爱情》,在标题上加了两个字:《诗经》。透过文本,我看到了他深厚的积累和才情。我受到感染,来了兴致,找出《诗经》读,一个字:累。《一望无际的爱情》这篇文章,成了《回望诗经》里的第一篇。雍也肯下功夫,下了大功夫,他仿佛不断地从《诗经》里面抽出丝来,舞动起来。每一根丝,经他生花妙笔舞动,就是一篇优美的有质感的文化散文。

一回重在社会民生的观照

庞惊涛(成都时代出版社副总编辑)

雍也在《回望诗经》里,撷取解读的篇章,大多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瘼的,这一点与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毛诗正义》的选题指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把注意力放到了社会民生上,作者幽默、趣味以及旁征博引的文本书写,也与钱老的《围城》有一脉相承的机趣。第三,从解经的方法上,《回望诗经》开辟了新路径,可以说是第一例。《回望诗经》所选诗作,大约为言情、物象、社会、民生与王道政治几个大的方面,其中又尤以关涉男女爱情的言情为最多,几乎占了全书一半的篇目,而涉及的诗歌泰半是《诗经》中言情的经典代表。此外,《客家话与山歌里的<诗经>遗风》与《日本<诗经>亦多姿》两篇,可作为雍也《诗经》欣赏与研究的个人旨趣,也是这部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在我看来,这两篇文章,完全可以作为两部著作的题目,系统深化、长期研究,可望成为雍也诗经研究的一家之言。

一个妙趣横生的复合文本

贾登荣(评论家,作家)

《回望诗经》以《诗经》为由头,把《诗经》内容与古往今来林林总总的社会具象、自然景象、文化现象等加以恰如其分的类比。如“《诗经》之舞·华夏之舞”一文,通过对《诗经》中的“宛丘”“东门之枌”“简兮”等多首诗歌的梳理,认定她们是对当时民间舞蹈、宫廷舞蹈内容的呈现之后,笔锋一转,导出曾经流传于四川、重庆等地的民间歌舞——“巴渝舞”,以及自己家乡的“花园歌”等等内容,发现它们与《诗经》中展示的那些民间舞蹈、宫廷舞蹈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感知华夏文明相互的借鉴关系,师承关系。在“客家话与山歌里的《诗经》遗风”“一部婚恋史”“周朝勃兴的秘密”等众多篇什,都能为此特点找到有力的佐证。

一条一以贯之的创作墨线

凸凹(成都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龙泉驿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回望诗经》是一部以多文体杂糅的形式解读诗经的随笔作品,其一,语言朴白,字词不事雕琢,直来直去。宁愿不够美饰,也要向大地致敬——向闾巷俚语、乡土民俗、妇孺“草民”致敬,有一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血脉惯性和底气十足的自信。其二,逻辑与条理有着公文的审慎、严谨和精准,却比公文更生动和有趣。其三,结构方式及叙述手法,则是由“然也”“非也”的果决对抗、无情厮杀来实现的。“与孔子对诗经的青眼有加赞颂有加及‘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的论断相比,朱熹之徒的眼界、境界、格局、修为和心灵,对社会人生的认知省察高下立判,简直有云泥之别!”(《一望无际的爱情》)在这里,对孔子是“然也”,对朱熹是“非也”。如果只允许用四个字来介绍这部书,我能给出的意见,正是一针见血不容置疑的“然也”“非也”。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