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川剧编剧徐棻⑥|一年五场大戏 带红一批川剧名角儿

封面新闻 2018-09-20 16:05 4069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见习记者 徐语杨 摄像 关天舜

/人物档案/

徐棻,1933年生于重庆,国家一级编剧,川剧史上第一位女剧作家。代表作《王熙凤》、《死水微澜》、《目连之母》等,3次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两次荣获“文华大奖”及“五个一工程奖,“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小时候看完一场戏,徐棻可以记住戏里所有角色的台词和动作,回家就对着穿衣镜演完整场,所以她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名演员。她从来没想过,自己长大会成为一名作家,哪怕父亲曾经让自己“当谢冰心”,哪怕曾写过小说,“作家不是谁都能当的。”

不过,从小到大,徐棻和戏剧的关系一直没断。尤其当了兵到了文工团之后,“风里雨里的跑,后来我的声带就长了两个小结,嗓子坏了,还演什么戏呢。我就被派到连队里采访英雄模范。采访过后当场创作,还能马上演,快板、金钱板、凤阳花鼓。所以我在文工团就是演员兼创作员,当时我就练出来了这种写的快、创作快的能力。”

这些经历成了徐棻日后的宝贵财富。1961年7月1日,以《燕燕》和《秀才外传》为“敲门砖”顺利进入成都市川剧院的徐棻,开启了晚上看戏白天参加讨论会的模式。紧接着,徐棻的《燕燕》被剧院看中,决定开排。“我改了很多很多遍,乐此不疲,改到大家满意为止。”随后,《燕燕》正式在春熙路人民剧场上演,一演就是一个月的满座。徐棻一举成名!

1962年,到了川剧院的第二年,徐棻五部大戏《燕燕》《秀才外传》《水上三拜堂》和《离雁哀》上下本,接连上演。她把这一成功归功于自己的童子功、北大给她的系统性的知识和理论和她当年在病床上看的所有剧本。“我的感知全部系统化理论化了,落实到川剧的戏上就要去学某个具体的戏的特点,多改几次我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1962年川剧进京并巡演于京、津、沪、杭等15大城市,就有徐棻的《燕燕》和《秀才外传》。“1962年调我们川剧进京演出,要求新人新戏。当时我们排了5、6个新戏,大戏,都是新的,去北京演出。当时北京还有阳翰笙、杨尚昆这些老艺术家在,中央也是一堆川剧迷,我们就在北京青艺里演给他们挑。挑了5台戏《燕燕》、《秀才外传》、《夫妻桥》、《白蛇传》、《许云峰》,最后决定在王府井吉祥剧场演出《燕燕》。”

因为《燕燕》全剧只有6个人,原本在上海养病的阳翰笙看到剧本后,特别不放心,连忙坐飞机回北京来看。“看完了之后,他说‘6个人满台都是戏,我放心了。’《秀才外传》是在怀仁堂演给刘少奇看。”随后的全国巡演,《燕燕》《秀才外传》火了,1963年《燕燕》,全国媒体都开始宣传。“我赶上了川剧三百年来最后的辉煌。”

说到《燕燕》还有件趣事。“当时有个戏剧专家,喊我去开会听意见,看了我的《燕燕》不以为然,说关汉卿是符合历史时代的。他就批评我,说我跨越了时代。我说我比关汉卿进步700多年,我天生就比他进步。我说剧中人有局限,我没有局限啊,他(关汉卿)可以有局限,我不能赞同他的局限,我要批判他的局限。”

事后,被领导批评的徐棻才知道,自己与之争论的戏剧专家是著名中国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张庚。“张庚老师一直对我很好,只要我的戏去北京他就要来看。我的《王熙凤》出来之后他来看,坐轮椅来的。《成都辛亥潮》出来时,他也来看了,他跟我说‘这个是你写的最好的戏,你把话剧和戏曲结合的非常好。’”

从第一次动笔创作出川剧剧本《燕燕》和《秀才外传》,便一举成名得到戏剧界认可,从而正式进入了川剧编剧行业,徐棻一做就是58年。凭着对川剧艺术的满腔热爱,她陆续创作出《王熙凤》《田姐与庄周》《欲海狂潮》《死水微澜》《红梅记》《尘埃落定》等佳作无数。

下期预告:

徐棻十分重视对演员的培养和提携,她认为一个戏,剧本和导演再好,没有好演员,也是行不通的。川剧名角儿刘芸、田蔓莎、陈巧茹等都因她名声大噪。年迈的徐棻宣布“挂笔”多年,但是心系事业,直到今年上半年才真正“挂笔”。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