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蜀地曲艺 | 四川扬琴传承人徐述⑥:创新性开启电声教学,为四川扬琴“谱曲”

封面新闻 2018-11-04 19:50 35185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像 关天舜

从艺60余载,徐述从来没停止过演出、创作、教学等工作。成都银杏园、文化宫、戏剧茶楼、蜀声琴社等地,都有徐述演出的身影。在古代汉语领域见长的教育家徐仁甫,听了徐述和师父李德才演唱的《活捉三郎》《香莲闯宫》之后,赠诗给徐述:“……西蜀扬琴李德才,拔萃出疆归去来。一调蜚声传博海,锦城曲艺增光彩。及门徐述更芬芳,不让男儿气概昂……”

徐述为弟子伴奏

著名报人车辐在撰稿中也提到:“徐述唱腔韵味醇厚,跟随李老二十多年,学习十分刻苦,深得李老喜爱。”“特别你的老师去世后,你在追思中琢磨,学习你的老师自打自唱,坐地传情。你掌握了四川扬琴艺术规律,既有师承,又有创造,在行腔讯韵中,准确地唱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丝丝入扣。”

艺术上,徐述在师承中创造,获得观众认可。1974年,得了师父的“衣禄”的她,接过恩师李德才的接力棒,开始带徒弟。一边教学、一边演出、一边创作,把四川扬琴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传。

“我对扬琴迷得很,老师怎么教的我,我就怎么教后面的学生,怎么样使腔更安逸,节奏更丰富。最开始还是像李老师那样子教,口传心授嘛,男腔女腔一起教。”进入80年代,徐述受到邓丽君的盒式磁带的启发,她创造性的改口传心授教学为电声教学——先在脑袋里组好腔,腹稿打好,然后把自己的唱腔录音,拿给学生听,学生熟悉之后,再上琴细教唱腔韵味。

徐述与弟子合影

有了“电声教育”之后,徐述还通过自学现代简谱,让新同学有谱可依。“我们扬琴的祖先不简单,那时候唱扬琴的多是盲人,包括我的老师李德才都是‘半只眼,只看得到五寸远’,为了生计学扬琴,没有上过学,是靠口传心授。有是工尺谱,后来才有了简谱,do、re、mi、fa、sol、la、si。我那个时候年轻好学,有一股劲儿,先自学简谱,再放到扬琴中谱出来。”

自1997年起,徐述先后谱教材:《夜课》《藏舟成配》《三祭江》《伍员渡芦》《拷红》《宝玉哭灵》《渔父辞剑》《静夜思》《阳光三叠》等,并编写《扬琴基础知识》二册,谱曲和文字教材3万余字。

人物简介:

徐述,1937年12月生,四川成都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代表性传承人,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56年考入四川省广播电台曲艺队,师从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学艺,习男腔、老旦腔。与恩师李德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出主要曲目有《秋江》《船会》《闯工》《描容》《活捉三郎》等。1958年,参加四川省首届曲艺汇演《拷红》获奖,同年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人的接见。

80年代末,改口传心授教学为电声教学(先将其唱腔录音让学生听后再上琴细教唱腔韵味);1997年,为使新同学有谱可依,先后谱教材:《夜课》《藏舟成配》《三祭江》《伍员渡芦》《拷红》《宝玉哭灵》《渔父辞剑》《静夜思》《阳光三叠》等,并编写《扬琴基础知识》二册,谱曲和文字教材3万余字。

徐述不仅保持传统,自打自唱,唱打皆优,而且自成一派,男腔女腔皆唱,成为自己独特的艺术标志。其唱腔韵味醇厚、丝丝入扣,被著名报人车辐称赞为“清风水月”。

【下期预告】

当下,越来越丰富的大众娱乐,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阵地,四川扬琴等一大批传统曲艺,不再受到观众追捧,演员们逐渐离开了舞台。但81岁高龄的徐述,仍坚守在四川扬琴的艺术阵地。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