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李致⑥|钟爱藏书:“一世称穷双手洁,平生夸富满楼书”

封面新闻 2018-08-11 07:46 38459

/名家档案/

李致,1929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共青团系统工作。先后任共青团四川省委《红领巾》杂志总编辑、共青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总编辑。改革开放时期,先后任四川省出版局副局长兼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出版总社社长、四川省政协秘书长。1991年至2009年任四川省文联主席。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刘念  实习生  李靖

李致爱书之甚,在圈中是出了名的。马识途也曾在一首为贺李致85岁生日的诗中赞许道,“一世称穷双手洁,平生夸富满楼书。”所谓“满楼书”,果然不虚。在李致家中,目之所及尽是书,无论玄关、卧室、客厅,更不用提书房……凡能放书的地方都少不了它。这还不是全部,他在单位的宿舍里还有很多藏书。那总共有多少藏书,可有统计?“具体数量我已经说不清了。我只能说,这种两扇门八层高大书柜,总共30多个,都装满了。”

李致还提到一个小细节,有一次他把定制的十八个书柜搬来的时候,“打书柜的老板还以为是哪个单位集体做的,没想到就我一家。”现在很多人,都很讲究房屋装修,李致并不在意这些,他最关心的还是他的书怎么安置,“我把我的书收拾好了,就是最好的风景。家有藏书不算穷嘛!我现在每次到书房去,看到满柜的书,我都觉得自己很‘富有’!”

“喜欢看书的人,一般都爱惜书,想要藏好书。我也不例外。”李致说,他看书与藏书嗜好自小养成。“上学的时候,零花钱不多,仅有的钱大多用在买书上。早在1949年前,我就从旧书摊买齐了鲁迅的小说和杂文集……”之后,他的工作涉及出版,跟作家打交道很多,这让他与书,更是结下深厚的渊源。作为一个爱书人,都怕那些借书不还的状况,李致也不例外。他说,借书人要经过他细致的考察,“看看对方是不是真的爱书,惜书,有还书意识。”李致的藏书,以文学、历史、政治类居多。“巴老曾经给我说过大意如此的话——文学能使人清除灵魂的尘埃。所以,我爱看文学书。喜欢历史和政治类,则是因为我这一生所走过的时代,发生了很多大事件。很多事情都值得思考,我希望能从书本中找到一些答案。”

李致的藏书,有不少都是名家签名版,比如巴金、茅盾、叶圣陶、曹禺、夏衍、艾青、沙汀、艾芜、刘绍棠等,简直是现代文学名家的“签名版全集”了。站在书架前,李致回想起很多让他感怀的往事:“五本《沈从文选集》是沈先生半瘫痪后,他夫人张兆和把他扶起来签的字。曹禺的十几本剧本,是1985年春在金牛宾馆跪在地毯上签的名。他们的友情令我刻骨铭心。”

看到书架上的《巴金全集》,则让李致怀念起四爸巴金,“当时这套书刚出来的时候,我急着想尽快要到一套,巴老则对我说:‘不用急。即使我突然去了,也会睁开眼睛喘着气吩咐送你一部‘全集’。”李致的藏书,曾得到巴老的大力支持。“在我的藏书中,有价值的书大多是巴老送的。有些版本好的书,他特别要送给我。”李致回忆说,“1955年,我首次以成年人身份见到四爸巴金。得知我的最大爱好是读书,他很高兴,对我说,‘以后需要什么书来信告诉我,我可以送你。’我丝毫没有客气,立即表示感谢。”从此,只要李致提出索书的要求,巴老总是有求必应。巴老送李致的书,很多都是经典,比如《屠格涅夫散文诗》、《罗亭》、《约翰·克利斯朵夫》、《稼轩长短句》、《今古奇观》、《元杂剧选》、《康熙字典》等。李致回忆说,巴老曾经跟他说,除了他的女儿小林,“给我的书是最多的。”

李致与巴金

提到巴老送他的那些书,让他最喜爱最有印象,李致说:“简直太多了!比如《契诃夫小说选》,三十几本,他基本上为我找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欧阳海之歌》刚一出版,他即主动寄给我,许多同志表示羡慕,排队向我借阅。”李致以前常患眼病,1975年他住院治疗几个月。巴老很关心,知道李致忍不住还是想看书,就特意寄来一套旧版本《镜花缘》,“《镜花缘》找全了,这是大字本,看起来方便些。”

望着自己的书柜,李致心情既高兴又惆怅,“以前我眼睛很好的时候,一年认真读的书,都有四五十本。很多书都没有很好的条件保存下来。现在书房条件改善了,但我年纪也大了,左眼几乎无视力,看书用眼显得吃力了。不过,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还是会多看些书的。”李致说,读到一本好书,那种体验很珍贵,“会眼热流泪,做一个好人的信念更强烈。”

对话李致:

封面新闻:您现在每天的生活是怎样的?身体状况如何?

李致:我现在马上要进入90岁了。我现在病也很多,老年人不能没有病,但好处就是我的心态很好。人家问我身体状况,我就开玩笑说自己“四肢无力,但中气很足”。我要学会与疾病共存,认真吃药。另外生活上还要有好习惯,你看我家里很多钟,就是为了保持生活的规律和作息的准时。到了时间点,我就准时睡觉,再好看的电视我也不看。我每天起床很早,精神也挺好。起床后先浏览一下新闻,这是我从小就有的习惯,看一看国家大事,世界要闻。看完新闻后我主要做的是编我的书,一套《李致文存》。

封面新闻:《李致文存》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李致:出版社原本想将我的文章汇编成“李致文集”出版,但是我自己清楚,我的创作还够不上“文集”,所以我让他们取名叫《李致文存》。就是将我目前为止的所有文字作品搜集进去。可能有180万字左右了。包括此前出版的“往事”系列,已经出版10年了。这10年内,我又有新的文章,这些要修订增添进去。此外,给未发表过的书信集加注释,除了巴金、曹禺的书信以外,还有夏衍、张爱萍等;除了书信以外,还有一些没有搜集到书中的杂文。此外,我曾经一些工作场合上,比如文联开的会议上的发言、讲话。不少人说,有散文的味道。

封面新闻:家里除了请的阿姨,您的子女都没跟您在一起住。会感到孤单吗?

李致:我的儿子在美国教大学,是波特兰大学的物理教授,但他一年要回成都四五次。我的女儿也在国外,但她每天要给我打个视频电话。我每天在电脑上写日记,写了就通过邮件发给他们,他们都会反馈。我觉得这样很好。我看有的家庭,子女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也未必有时间天天陪着父母。

封面新闻:您现在的后辈中,有没有从事文学创作的?

李致:很可惜。我的大孙女在从斯坦福大学毕业之前,曾经把巴老的《家》的前八章翻译成英文。中国一个很有名的翻译家杨苡,翻译《呼啸山庄》的,她看了以后觉得我孙女翻译得相当不错,而且还给她哥哥杨宪益看,也觉得不错。我和我的儿子,都很激动。希望我孙女将之翻完,出一本中英文对照本,再加上一些插画。这会很有意义。但是年轻人的兴趣变化大,翻完这八章她就没再翻了。不过,我四姐有一个孙子。他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我就给他改作文。他有个笔名叫“拳王”,已经出了两本书了。

下期人物:

“长城外/大雁/流水/秋风/脚步匆匆/太行山前少人行。……”他是一名诗人。来自河北,11岁去北平、天津读书。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进入解放区。作过地下工作。1948年进入华北联大文学系学习,师从丁玲、艾青等人。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十八兵团文工团创作组任创作员。他转战太原、西安,后入川。曾任川北文联创作出版社主任,四川文联创作研究组组长,《四川文艺》编辑。1957年主力参与创办《星星》诗刊,与流沙河等人合作愉快。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新诗热潮中,他积极支持年轻诗人的发展,支持顾城等朦胧诗派作者。他,就是诗人白航。他有着怎样的诗歌往事,对诗歌创作,有着怎样的观点?下期口述史人物主角关注:《星星》诗刊创始人之一,诗人白航。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