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总规看成都40年之变:航空客流量增近140倍 高新技术产值近万亿

封面新闻 2018-12-18 18:55 34036

封面新闻记者 谢燃岸

40年,江河可成大川,平地能起高楼。荒芜变繁华,平凡造奇迹。大潮奔涌,万物生长,我们脚下的这座城市如何成为现在的模样?

12月18日,成都市规划局从成都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角度出发,梳理出了新总规的关键词,透过这些关键词,解读成都4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引领城市发展和建设的行动纲领。”成都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是立足新的时代方位,着眼新的历史担当,贯彻新的发展要求,成都市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火车北站1990年

关键词:产业发展

聚焦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改革开放前夕,成都已拥有较为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具有机械、冶金、化工、电子、轻纺等多种工业。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45.14亿元,当时,成都还是以重工业为主,占比近60%。

1993年,成都GDP在全国排名第十一位,工业总产值达718.2亿。1994年,规划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提出中心城区东郊工业结构调整,实行“退二进三”。

天府奥体城

2003年,成都提出工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2011年,成都GDP近7000亿,在全国排名第九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3383.4亿,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1年,规划提出加快发展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建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

2017年,成都GDP达13889.4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374.8亿元。

未来,成都将转变组织经济工作方式,由“产-城-人”向“人-城-产”发展模式转变,构建产业生态圈、培育创新生态链,大力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旧成都机场

关键词:对外开放

40年航空客流量增加近140倍

改革开放之初,成都已是西南地区航空运输中心,客运量36.5万人次/年。

1982年规划将双流机场由民用二级机场提升为一级机场;1993年被国家批准为国际口岸机场,1995年更名为双流国际机场;2012年T2航站楼投用,当年年底客流量就突破了3000万;目前客运量已突破5000万人次/年,位列全国第四。

2011年规划提出规划建设成都新机场。

改革开放之初,成都拥有成渝、成昆、宝成三条铁路干线,是西南地区的铁路枢纽。

2005年规划提出建设青白江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2008年成都国际铁路港动工,2013年开行第一列蓉欧快铁。

1981年,法国蒙彼利埃市成为成都的第一个国际友好城市。1985年,美国领事馆在蓉设立,成为成都的首家外国领事机构。

目前,成都已成为中西部内陆综合开放度最高的城市,与全球89个城市缔结了友城或友好合作关系,在蓉领事机构达17个,在蓉世界500强企业达285家。

未来,成都将把握国家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战略机遇,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锐意改革,着力推进“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加快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高地。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