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档案|新春的歌:文学大家们的新年献词

封面新闻 2019-12-30 17:26 38248

封面新闻记者 仲伟

新春的歌
艾芜
古人说:年华如逝水。
我说,逝水就好,它是流着的,这象征了生命的活跃。
我更喜欢另一个古人说的话:流水不腐。
人应该像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

人也的确像条河一样,两岸随时都有污秽的东西,投了进去,那就是谣言、污蔑、诋毁和咒骂,人不能避免它们,就犹如河不能避免投去的脏东西一样。只有不断地向前流去,那些无法避免的秽物,便自然冲了开去。流着的河水,从来不会拿跟秽物弄脏的。倘若停涩不流,变成一湾死水,那就会自行发出难闻的气味,更用不着,再有稀脏邋遢的东西,从旁投进去了。
我觉得,一个人啥子都不怕,就怕自己不前进,反而使自己的朽腐,弄脏了时代的空气。
呵呵,岁序更新了,得更加努力地前进着,工作着,河一样地流着。

河把一路上的山泉溪涧,一路上的湖泽池沼,都引进自己的河床,变成一股浩大的力量,河才好更容易地向前奔去,将绊足的石头冲开,将坎坷的道路冲平,将大堆的污物冲走。
河不吸收各种各样的流水,河会枯竭,失掉河的生命的。这在人也是一样,他得把先驱者的言语和行为,以及一切人值得学习的地方,都尽量地拿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使自己的生命显得更加新鲜,活泼,洋溢而有生气!
呵呵,岁序更新了,得更加努力地吸收着,扩大着,充实着,像河一样地流着。

河把自己的流水,去灌溉两旁田里的禾稻豆麦,去浸润两岸长着的树木花草,去饮啜村庄人家的牛马,去洗涤村妇手上摆着的衣裳,去解除农人足上粘着的泥污。人也得像河一样,不要只是工作着,吸收着,充实着,得将自己的生命,贡给那些平凡的劳苦的人们。
呵呵,岁序更新了,得更加努力地工作着,灌溉着,像河一样地流着。

河是喜欢走着不平的道路的。
在有礁石阻挡的地方,河便跃起银白璀璨的水花,欢乐地笑了起来。
在有沙石淤积的地方,河便发出伊浪伊澜的声音,欢乐地唱了起来。
人也得像河一样,歌着,唱着,笑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
呵呵,岁序更新了,前面有着更多的艰难,但也有着更多的快乐。歌着,笑着,像河一样地流着。
(原文刊载于1947年1月1日《大公报》)

————————————————————

梦想,总是像地下的种子,萌芽滋长,破出地面,寻找阳光。

新的一年相见,在岁序更替中凝视着草木的欢喜,思考着未来的期许。

过去与未来,总会在漫长的时光中交织、相遇,迸射出文明进步的火花。

穿越时光之海,文学大家们写过怎样的新年献词?

1933年元旦,巴金在新年献词中说:“靠着自己的两双手生活,在众人的幸福中,求得自己的幸福,不掠夺人也不被人掠夺。”

1947年元旦,艾芜在新年献词中说:“人也得像河一样,歌着,唱着,笑着,欢乐着。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

艾芜

艾芜的“春天”

艾芜是喜欢春天的。

在中篇小说《〈春天〉改版后记》中,艾芜深情地写道:

“《春天》里面那条小河,对我是有着最愉快的回忆。二三月间,日暖风和,家家妇女都到田野里面去摘龙须菜的时候,祖父却要我在半暗半明的屋子,苦读四书五经,那种闷气,真是令人难受。好在他老人家喂有一些鸭子,常常放在小河里面,怕它们浮游去远,总每天上午叫我出去看视一次。在读了诘屈聱牙的《书经》或者讨厌的《礼记》之后,晴光朗人的原野,开花发绿的,又展开面前,真使人快乐得想学树林中的小鸟一般,飞了起来。”

春天,也寄寓着美好和希望。

1944年秋,艾芜由桂林逃难到重庆。初到山城,也曾遭遇失业的困境。

艾芜研究会会长龚明德保存的一份重庆市档案馆资料,详细记录了一次失业的过程。

陶行知推荐艾芜去一所学校任教。不料,邮差失误,书信到达时,为时已晚,对方教员已聘满。对方客气地回函,“机缘不巧,遇有虚缺,将来再邀。”在这期间,艾芜只得编辑抗敌协会重庆分会会刊《半月文艺》计60期,虽然不拿编辑费,但在上面发了文章,报馆就可以付稿酬。再东挪西凑,弄得勉强养家糊口。1946年,艾芜才到陶行知担任校长的社会大学义务任教。

艾芜纪念馆 樊繁 摄

生活困顿的艾芜,努力抗争,没有半点怯懦。1946年12月底,艾芜写下了《青春之歌》:

“我觉得,一个人啥子都不怕,就怕自己不前进,反而使自己的朽腐,弄脏了时代的空气。呵呵,岁序更新了,得更加努力地前进着,工作着,河一样地流着。”

《青春之歌》824字,发表于1947年1月1日的《大公报》,现在悬挂于新都清流镇艾芜纪念馆内。

1947年夏,国民党在重庆大捕民主人士,艾芜逃到上海。这个时期作品有长篇小说《山野》。解放战争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

笔耕不辍,艾芜的人生就如河流:“人应该像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

巴金(资料图)

巴金的“幸福”

1918年,成都,秋天的黄昏。

14岁的巴金,正捧读一份《新青年》杂志,读到一篇介绍世界语的文章,眼前一亮,被世界语创立者“希望博士”的美好理想所深深吸引。

此后不久,巴金就开始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世界语,为他寂寞孤独的生活洒下了欢乐的阳光。1920年冬天,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的巴金,怀着求知的热忱,给上海《东方杂志》主编、上海世界语学会负责人胡愈之写了一封信,请教世界语的问题。

不久,胡愈之给巴金回了一信。除了回答巴金所提出的问题外,还热情鼓励巴金刻苦学习世界语,为社会的进步做贡献……胡愈之的来信,像一把火,点燃了少年巴金心底蕴藏的学习世界语,了解世界的火种。

这一封来信,是他们终生友谊的开始。

1932年前后,是巴金创作的丰产期,作品迭出。又因为持有不同的艺术观念,抱有不同的政治态度,受到某些激进文人和文艺批评家的攻击,污蔑他的写作是为了“贪图巨额稿费”,甚至把他列为“第三种人”。巴金愤而搁笔。

胡愈之(资料图)

1933年新年,胡愈之利用主编的《东方杂志》,策划了一个“新年的梦想”专栏,其用意是要打破蒋介石对进步文化的封锁和围剿,正如鲁迅所说,“想必以为言论不自由,不如来说梦”。

这一举动,得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的响应,茅盾、郑振铎、郁达夫、老舍、叶圣陶、邹韬奋等纷纷寄来稿件。

虽然巴金正处在流言和攻击的激愤中,已经搁笔三个月,但一见好友胡愈之策划的征稿,他毫不犹豫地给予热情支持,是最早撰稿者之一。

在“新年的梦想”里,巴金坦荡地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我的希望是什么?自由地说我想说的话,写我愿意写的文章,做我觉得应该做的事,不受人的干涉,不做人的奴隶,不受人的利用。靠着自己的两只手生活,在众人的幸福中求得自己的幸福,不掠夺人,也不被人掠夺。”

(巴金稿件内容来自李树德撰写的《巴金与胡愈之的友谊》)

评论 1

  • 北海之滨 2020-01-01

    这个好!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