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我们做了一场“众筹”展览

封面新闻 2018-11-30 20:11 33969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戴竺芯

历时90余天征集,数百件市民捐赠展品,一场承载众人记忆的展览——“好雨时节——改革开放 见证四川四十年”展览,将于12月11日在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拉开帷幕。

二八大杠自行车、脚踏缝纫机、带喜字儿的大脸盆、BP机、“大哥大”……物不言,静存于世。市民珍藏的一张张老照片留住了四十载光阴,斑驳留痕的一件件老物件承载了四十载青春故事。

家居:市民捐赠“三大件”还原80年代的家

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是80年代中国家庭渴求的大物件。此次展览中,市民刘其尧借展了陪伴他们36年的白云牌冰箱。为了买这台冰箱,夫妻俩当年花了大约两个月的工资。“几十年来,我们搬过好几次家,都舍不得扔。

和刘其尧一样,78岁的陈德琼于1981年收获一台沪江牌电风扇,赶走了缠了全家十余年的夏日炎热。她回忆,和爱人搬到单位分的楼房时,揣着数月工资从春熙路“抬”回了这台电风扇。如今陈德琼还留着当年买电风扇的发票,电风扇直到现在都没坏,清洗一下跟新的一样。

退休教师童华池家的缝纫机、73岁李思固家的红灯收音机、内江老人姚本涛家巴掌大小的黑白电视……这些来自四川各地的长者,分享了各自的改革开放记忆,并献出珍藏,共同打造了一个80年的家,带着参观者走近那个未曾经历的年代。

消费:从“凭票购物”到一部手机走天下

“凭票购物”曾是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特征,粮票、布票、油票……甚至彩电、自行车都需要凭票购买。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到1993年粮票谢幕,票证时代经历了38年,成为中国人生活难忘的记忆。一张张票证,见证了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消费方式的变迁,也记录了人们生活的酸甜苦辣。

成都老人刘才庚今年69岁,收集门票30余年,共藏有3万余种门票。在他看来,小小门票的变化,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发生的变化。“比如这张文化公园的门票。”刘才庚说,改革开放前,成都文化公园和青羊宫两处是合在一起的,门票上印刷的八角亭,便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告别“凭票购物”时代,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票据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50年代小小薄薄的门票,到80年代渐渐兴起的黑白图案设计,90年代出现的彩色门票,到现在电子门票的普及,门票在使用的基础上,也成为集科技与观赏为一体的生活进步证明。

近两个月的展品征集中,不少市民捐出他们珍藏的各类票证。温江北街社区党委书记李金山搜罗到粮、油、布票,“老成都”刘先生则讲述了70年代一家几口靠小小粮票维持生计的故事。他们回忆着“以票换物”的曾经,也感慨如今拿着一部手机就能买到心中所想的便捷。

飞机模型:记录中国航天事业发展

歼五甲、歼七、歼十……每一架飞机模型,代表了一个时代。

今年81岁的韦克敬将成都视为“第二故乡”。1958年,他从部队转业来到成都,之后便在成都工作、成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在航空模型制作领域赫赫有名的陈应明,之后便跟随他制作飞机模型。60年来,韦克敬做出了上千架缩比飞机模型,大到按1:5比例制作的一两米长的模型,小到8厘米左右的迷你模型。韦克敬用双手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的最好记录者。

近年来,作为全国唯一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核心任务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份,四川系统谋划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一步激发航空航天产业新增长点,歼20、大飞机、通用航空等一系列高端研发制造取得新突破。

今天。这些还有“余温”的老物件已汇聚成博。这些与青春有关的故事,你还记得吗?这些触动你内心共鸣的瞬间,是否还炙热着?40年的记忆画卷徐徐展开,2018年12月11日到2019年1月3日,期待与你共赴这场时光盛宴。

评论 3

  • fm519251 2018-12-07

    👍

  • fm518837 2018-12-07

    👍

  • fm500412 2018-12-07

    👍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