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故事会:秘史荣光⑥| “132”秘史之荣光

封面新闻 2020-08-27 15:56 287228

在什邡,关于“132”的故事可以说上几天几夜,“132”也成为四川中烟和什邡人民一段骄傲的经历和回忆。

1972年,什邡卷烟厂的范国荣和黄炳福、刘宗贵、姜跃秀一起从什邡迁到北京卷制雪茄。由于给部分领导供应的是13号烟,供给毛主席的是2号烟,迁移到北京后的供烟生产组被称为“132小组”。小组设在南长街80号,墙上拉着电网,门口有士兵站岗,对面就是门牌号为81号的中南海。

毛主席选2号烟

由什邡卷烟厂给中央领导卷制雪茄,是由贺龙元帅提议,经中央办公厅和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研究以后决定下来的。

“1964年,有一天厂里的书记通知我们几个人,明天休息一天。然后到仓库里带些最好的烟叶,带上洗漱用品,不用带铺盖卷到成都去完成政治任务。”范国荣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当年他们入选的一共四个人,都是政治合格、技术过硬、有经验的工人。“开始我们也不知道是干什么,到了成都的罗锅巷烟麻局,才知道是要给中央领导卷烟。在成都待了四个月左右,每天工作8小时,每人每天要生产100~200支。”

终于忙完后,4名师傅返回工厂,不久又接到了厂里的通知,老人回忆说:“上头有人告诉我们,当时毛主席抽的是纸烟,犯了咳嗽病,然后有人建议拿些雪茄试试,主席试过之后感觉不错。我们就开始给主席制作雪茄。”

接到任务后,什邡卷烟厂一共研制出了35个配方,样品试制成功之后送交北京。其中的1、2、13、33号成为选定产品,毛主席选定的是2号烟。

“毛主席选的是中淡味的,食指粗的中号雪茄。雪茄的制作技术要求特别严格,首先要选上好的烟叶,先进行粗加工,去烟梗;为了增加湿度,要拿越南桂皮、曲酒蒸;然后用特级花茶漂,这个环节中具体操作要根据烟味的不同而变化。之后是晾晒、卷制,最后放在烘箱里烘干,10支一包装进烟盒,要派专人送上去。”

范国荣进一步解释说:“做雪茄不但味道要好,对烟灰的要求也相当高,大致有三种,麻灰色、黑灰色、白色。好的雪茄烟灰不但雪白,落到地上还要保持完整的烟的形状。”

“132小组”

诞生在中南海对面

给中央领导卷制雪茄,安全最重要。范国荣回忆,“当时我自己生产烟的那个小屋,安全措施非常到位,周围拉着钢丝网,进屋以后,特制的烟放在一个上锁的大铁柜子里,铁柜子里还有一个上锁的小柜子。逢年过节要放假的时候,门窗上都要上封条。”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为了确保主席吸食雪茄的安全,中央办公厅决定将卷制组举迁至北京。1972年,范国荣和黄炳福、姜跃秀一起从什邡迁到北京。黄炳福因故于次年返回四川,由什邡卷烟厂另派刘宗贵接替。当时给部分领导供应的是13号烟,供给毛主席的是2号烟。基于不搞对外牌号、便于内部称呼联络等因素,迁移到北京后的生产小组对内称为“132小组”,对外叫“360信箱”(小组的通讯地址)。小组设在南长街80号,这座内外套双层四合院,原是匈牙利大使居住的地方。小院墙上拉着电网,门口有士兵站岗,对面就是门牌号为81号的中南海。

“里面只有13个普通人。”范国荣老人扳着手指头数着,“除了我们三个人,还有一个保安、一个厨师、一个开车的、两个烧锅炉的、一个书记,外带四个学徒。”

“132”的工作由中央办公厅直接领导,生产原料依旧由什邡提供,每个月生产15条—20条烟。

1978年底,“132”小组停止生产。在上级的关心关怀和小组负责人的奔忙下,每个成员日后的生活都有了较好的安排。

1984年12月12日,经请示中央办公厅同意,中共北京市委发出《关于撤销“132”小组后一些善后问题的安排意见的通知》,“132”小组正式宣布解散,但这一段历史却将作为什邡雪茄乃至四川烟草的荣耀而载入史册。

132小组成员


参考文献:

《“132小组”的诞生:中南海特供烟生产揭秘》(文摘报)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