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安康妈妈:我们要与安康家园一起“退休”

封面新闻 2018-04-19 22:24 34587

封面新闻记者 席秦岭  杨晨  雷远东 任吉军  实习生刘念

李书曼,双流人,今年47岁,是双流安康家园招聘的第一批安康妈妈。

来安康家园前,李书曼已经是一位妈妈。

生孩子之前,她是一名厂妹儿。生了儿子之后,她就当上了全职妈妈,几乎没有出去长时间工作过。

2008年,那一场天崩地裂的地震,震憾了她的心。她看到那么多孩子无家可归,看到地震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孤儿。

“他们好需要妈妈的关心与照顾。”突然间,一股难以言说的母爱喷薄而出,她想给灾区的孩子母爱。

彼时,他的儿子正在念初三。

机会很快就来了。

次年,双流安康家园发出征集令,公开招聘近百名安康妈妈。很顺利,她通过了考核,成为首批86名安康妈妈之一。她没想到,这一呆,就是9年。

9年间,铁打的安康家园,流水的安康妈妈。妈妈们来了又走了,孩子们一共经历了上百位安康妈妈。

李书曼一直坚守在这里,成为最后的6位安康妈妈之一。

再过3年,她就可以退休了。

不过,她心心念的是,等到5年后,双流安康家园完成历史使命的那一天,她再与家园一起退休。

在这里,安康妈妈们有着李书曼同样的心愿。

陪女儿长大

听到第一声“妈”不好意思又很欣慰

最开始,双流安康家园给李书曼分了三个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的文馨、上小学二年级的刘俊和上小学三年级的方媛。

3个女儿中,文馨最小,也最文弱,不知冷暖。李书曼就与她住一个屋,方便照料。每逢气温略变,李书曼第一个给文馨加减衣物。

安康妈妈这个群体并不稳定。

有的吃不了那份苦,有的要嫁人,有的家里有事,有的来了,很快又有人离开。

安康妈妈的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动。十年间,有上百位安康妈妈与这里相逢,相聚又分离。

“我们就像流水妈妈一样。”李书曼说,随时可能新增加一个或几个孩子。有的妈妈带两三个孩子,有的妈妈带六七个孩子。

李书曼算了一下,从2009年到2014年间,她带过十几个孩子。随着孩子们长大,逐渐离开,安康家园的孩子越来越少。从2014年起,李书曼也由安康妈妈转型成为办公室人员。

这些孩子中,刘俊和文馨叫她妈,周武品叫他李妈,其他的孩子都叫她李阿姨。

她记得,最初,孩子们都叫她李阿姨。当孩子对阿姨们信任并建立起依恋关系后,安康家园倡导孩子们把阿姨叫妈妈。

记不得哪一年了,一个周五的夜晚,李书曼召集3个女儿开了一个家庭会,会上,她传达了安康家园倡导孩子改口妈妈的意思。同时,她强调说,“这不是硬性规定,改不改口,喊不喊妈妈,完全随你们。”

当晚,她给刘俊辅导作业。

明亮的灯光下,母女俩挨着桌子坐下。

“丫头儿,今天作业多哇?”李书曼问刘俊。

“没的好多,妈!”刘俊答复后,轻轻地带上了一个字“妈!”

声音有点轻,但依然听得很真切。

李书曼的心微微一颤。别人家的孩子叫她妈,她有点不好意思,大脑短暂一片空白,愣了几秒钟。回过神来,她又很欣慰,感到娃娃从心里接受她了。

“那,我们一起做嘛!”李书曼故作镇定。

当晚,她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翻来覆去睡不好觉。

带女儿打针

像妈妈一样紧紧抱住怕疼的她

周末,李书曼喜欢带孩子回家吃饭,带孩子逛公园野炊,带孩子买衣服。逢中秋节、五一劳动节等节假日,她也要给孩子们做一大桌子菜,请她们回家过节。有时,她还安排儿子带弟弟妹妹们去逛街。

“小学阶段的娃娃插班,与双流本地的娃娃同一个班,我要把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李书曼说,她最怕安康家园的孩子被歧视,首先,从外表上,她就不能接受女儿们与本地孩子有差别。家园运营经费有限,为了打扮好闺女们,她时常自己贴钱。

9年共同生活,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细节太多太多。很多往事,李书曼已经记不得,但孩子心中记挂着。

刘俊回忆,她上小学的一天突然发烧了。从早到晚,李书曼不离身地照管她,给她看医生、拿药、要她多喝水,用温水蘸毛巾后擦拭额头……晚上,李书曼带她去打针,刘俊怕痛,一直哭。李书曼就紧紧抱住她。“就像妈妈一样。”

安康妈妈晚上必需住在家园照料孩子,另一头,李书曼没办法照顾自己的儿子。她不能像胡源忠一样,把已上高中的儿子带过来一起住。于是,她与家人商量,儿子读高中时,把学校从当时的双流县城换到了华阳镇,她请母亲照顾儿子的生活。

在胡朝庭心中,胡源忠园长有一种长长的距离感和高高的威严感,他怕他。而对于李书曼,他心中剩下更多的是温暖。“李阿姨对我很宽容。”

李书曼承认,她对孩子们很宽容,但她强调:我还是坚守了底线,如果孩子犯了大错误,我依然是一副严厉的面孔,也会罚孩子不准外出。

为什么愿意给孩子们更多宽容?

李书曼说,她有儿子,儿子也是从青春期走过来的。经常,她会拿儿子与这里的孩子比较。“相较而言,安康家园的孩子们独立性更强。”在比较中,她甚至认为,这里的孩子们很不错了。

李书曼难得一见的严厉面孔,刘俊还记得。

她上小学期间,有一次数学只考了70分。需要家长签字,她不敢把卷子拿给李书曼看。她自作主张,模仿李书曼的笔迹签了字。这个秘密,被其她安康妈妈看见了,传到了李书曼那里。

当晚11点过,李书曼把她从床上拖下来,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李书曼冲她说,“你没考好没关系,可以通过努力下次提高成绩,但绝不能撒谎。”刘俊从没见到妈这么严厉过,从此再也不敢了。

帮儿子吵架

你看,我儿子衣裳都被扯破了

有时候,安康妈妈像一只老母鸡一样,紧紧护着身后的孩子,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

李书曼还带了一批15岁到18岁的男生,相较于女生,这几个孩子管理难度大多了。

打架、抽烟、打游戏……叛逆少年干的事情,都遇上了。

有一次,有个本地家长投诉,说孩子的眼睛被安康家园的几个孩子打肿了,要求赔礼道歉并赔钱。

老师没办法,把安康家园的副园长刘天华、安康妈妈付小凤、李书曼和安康叔叔曾元杰等请到了学校。

在老师办公室里,8个安康家园的孩子站成一排,对方家长一幅气势汹汹的样子,拉着受伤的儿子指着这一排孩子说,“儿子,哪个打的你?你给我指出来,我一定给你打回来!”

一看自己的孩子要吃亏,付小凤马上展示一个孩子被扯烂的衣服,凶了回去:不要这么激动,你看,我儿子还不是也受了伤,衣裳都被扯破了!

双方势不两立。

老师见状,赶紧把那位家长拉到一边,悄悄告诉她:这一群孩子是从地震灾区过来的孤困孩子,请求家长多多包容。

几分钟后,那位家长过来时,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开始批评起自己的儿子。见状,李书曼们也把姿态降低,主动表示赔偿医药费。最后,双方握手言和。

妈妈的唠叨

孩子们手舞足蹈讲起学校的“奇葩事”

“宋志瑞快把衣服穿起,别感冒了。”“少喝点碳酸饮料,多喝白开水。”“明天体考东西准备好没。”4月13日踏着暮色,从九江中学校门口到安康家园旧址食堂,刘玉对五个孩子的“唠叨”就一直没停。孩子们嬉笑着回应妈妈不厌其烦的叮嘱,时不时扯出其他话题,手舞足蹈讲起学校里遇到的“奇葩事”。

身边这活蹦乱跳的五个初中生,是刘玉在安康家园接管的第三批娃。每天下午六点后,她的主要任务,就是接他们放学并督促吃饭作业。待孩子们九点入睡后,刘玉才能松口气。面对这些琐碎带来的辛苦和压力,刘玉总说“毕竟我也是当妈妈的”,感同身受去理解,包容和心疼。

九年前,一直在家中照看孩子的刘玉看到了安康家园的招聘信息。“有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她一直记着招聘里最核心的要求。入园后,梳头洗脸,洗衣打扫……刘玉一把揽过了孩子们的生活教育问题,她的心愿,就是让安康家园走出的孩子们也照样体体面面。

妈妈的日常

孩子贪玩电脑时刻要斗智斗勇

“王阿姨,你看宋志瑞干的‘好事’。”13日晚,刘玉一手晃着白壳的平板电脑,气呼呼冲进休息室。屋内另一个安康妈妈王晨瞅见她手上的东西,秒懂后大笑。“你儿太厉害了,多半是早上开着门,趁我上楼的时候来拿的。”

刘玉径直走到床头,翻开角落叠起的纸箱子,取出了平板电脑的原装盒。“我给他理枕头的时候发现的,要不然我还不知道。”将平板电脑装好后,刘玉捯饬了箱子里的东西,重新腾出更隐蔽的空间将盒子“藏”好。“这娃一定是想着我去耍假了,不晓得偷偷来拿的。”

妈妈们正你一言我一句的“推理”时,突然响起了一阵小心翼翼的敲门声。

“谁?”讨论停止。房门“吱嘎”一声后,门缝中露出男孩的半张脸。妈妈们屏住笑容,装作严肃:“有事吗?”男孩“哟”地一声又急忙缩回去,楼道里随即响起咚咚的跑步声。

“看来是来道歉的。”刘玉会心点点头,难掩笑意。“怕他一直耍耽搁学习,大多时间都由我们保管着平板电脑。没想到他缩了个空就拿走了。”刘玉估摸着,娃娃也意识到了自己做错事,但又好面子还不敢开口。“那就等着他来承认错误吧。”

这样的“斗智斗勇”几乎是安康妈妈和安康孩子的日常,每次的结果也可想而知。尽管妈妈们总不可避免的“头疼”着他们的各种小毛病,甚至娃娃们的赌气顶嘴也常把她们气得不行,但又总能见招拆招。“要是我冷落一下,娃娃还是很快就意识到错误,可怜巴巴来道歉。给你揉肩捶背,有时还打趣喊你‘刘姐姐’,说‘想把你喊年轻点’,你说好笑不。”

妈妈的欣慰

回家过年男孩的行李总塞着给奶奶的礼物

除了“绞尽脑汁”应对孩子们的调皮捣蛋,和天下父母一样,安康妈妈也要敏感嗅到他们的细微成长和变化。

每当天早上宿舍楼里开始出现此起彼伏的吹风机“呼呼”声,妈妈们就察觉到了娃娃的“不对劲”。“上初二初三的,完全褪去小学时期的幼稚后,都开始注重衣服和外型了。”刘玉笑称,以前催着他们洗头洗澡,现在每天早上自己都主动洗。“还要拿吹风气吹得有模有样。”

但这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思,往往是绝不与大人启齿的秘密,而妈妈们也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们的单纯。

“给我说说嘛,是不是有情况了。”安康妈妈王晨就曾悄悄探听过娃娃的心事。娃娃害羞,低头含了一个“嗯”字。“是她追你还是你追她啊?”“她。”“不要是你追的人家却说是人家追你哦。”见娃娃还算老实,王晨并不会执意劝阻。“但还是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正常的,不过要以学业为重。”

其实对于安康妈妈来说,安康家园的孩子们大多性格比较内向,有心事都喜欢藏在心里。“如果娃娃不愿意开口说的事情,我们也不强求。顺其自然慢慢引导就好,很多都是所有成长期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妈妈所面临的问题。”

娃娃不言喻的懂事,妈妈们也看在眼里。每个月,按照园里的规定,孩子们都会固定领到六十块的零花钱,计划着用于解嘴馋和学习用具的开销。当园内其他娃娃时不时买点漂亮铅笔,嘴里嚼着各类零食的时候,一个来自广元的男生引起了妈妈们的注意。“从来没见他桌上放过啥零食或玩具,我们分给他水果他也挥手不要。”直到男孩找到安康妈妈,提出带他去买一件老年人穿的棉袄时,妈妈们才知道了男孩零用钱的用处。

花棉袄,蛋白粉,牛奶……刘玉透露,基本每年过年回家,男孩的行李总塞着给住在山里奶奶的礼物。

孩子爱妈妈

翻山越岭

为妈妈们采摘一口袋野生猕猴桃

妈妈们的爱,孩子们记在心尖。

每次放寒暑假,孩子们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回来时,孩子携带的行李里,装着一份回馈妈妈们的心意。

每次回来,宋志瑞都会给她带一包晒干的煮花生。只因为有一次,她说了句“宋志瑞,你家的煮花生好好吃哦!香!”她的一句称赞,孩子牢牢记住了。

2014年暑假结束时,14岁的王明给她带来了近3斤重的野生猕猴桃。略比鹌鹑蛋大的猕猴桃还有些生,硬梆梆的,装在一个塑料袋子里。

王明递给她时,她看见了一双布满伤痕的手,王明告诉她“李阿姨,这是我翻山越岭,在山上讨来的,山上的那些刺把我‘居’安逸了!”

李书曼心疼不已,更珍视那一袋子礼物,舍不得送人,留在办公室,用苹果把生涩的野生猕猴桃捂熟后,请众妈妈们一起分享。那红红的心,那甜甜的味儿,像极了孩子的心意……

很快,就将迎来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5月9日,这里还将有一个盛大的纪念活动。万物萌发的4月,安康家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回家。每一个长大的孩子经过李书曼的办公室时,都会探个脑袋,亲热地招呼一声:“李阿姨好!”

“我们这些老面孔在,孩子们家的感觉才会更加强烈。如果人都换完了,孩子们可能再回不到从前了。”李书曼说,6位安康妈妈们已经暗下决心:站好最后一班岗,与安康家园共进退,在安康家园完成历史使命的那一年,才会真正退休。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