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朱定真:关注未来气候风险 防止“因灾返贫”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5-26 20:52 69913


封面新闻记者 滕晗

“很多贫困地区是‘双贫’的状态,一是本身经济贫困,另一个是气候条件贫瘠,要关注未来气候变化风险,警惕已脱贫地区‘因灾返贫’。”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到。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脱贫攻坚“成绩单”——2019年和今年以来,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今年“两会”,必然让更多目光投向“脱贫攻坚”。

朱定真也是这样,他多年关注脱贫攻坚。去年“两会”就提出《关于聚力精准施策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业气候区划》等提案,并参加了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赴江苏省临湖镇太湖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中心、苏州乡村振兴学堂和中国气象局的多次调研,以及党外委员考察团赴青海、贵州对扶贫产业和大数据产业的调研等。

关注未来气候风险  警惕“因灾返贫”

今年“两会”,朱定真的建言之一是高度重视我国未来气候风险,并关注“因灾返贫”。“实际上从我们专业角度去看,很多贫困地区是一种‘双贫’的状态,一是本身经济的贫困,另一个是气候条件的贫瘠。在这种贫瘠或者说气候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更容易形成贫困的情况。”

朱定真强调,按照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气象灾害加剧,如果极端天气这种小概率事件增加,对这些本就对气候风险暴露度比较高、脆弱性比较强的地区,更容易形成灾害。如果它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再相对薄弱的话,冲击就可能比较大,甚至发生“因灾返贫”的现象。“虽然现在‘因灾返贫’并不是最紧迫的,但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灾害发生概率的增加已经是科技界公认的,所以还是需要未雨绸缪,希望贫困地区一定要关注到这一点,在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方面可能要更‘加码’”。

扶贫项目选择不能单一化 要考虑气象因素

谈及如何提高脱贫质量,朱定真认为,一是扶贫项的选择不能单一化,“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如果这个贫困地区是靠旅游业作为扶贫主打项的话,可能冲击比较大,所谓‘鸡蛋不能摆在一个篮子里面’,现在强调脱贫的长效机制,减少返贫率,因此扶贫项不能过于单一,这样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应对风险的能力。”

此外,他强调,扶贫项的选择要考虑气候因素,“长期看,随着气候变暖、整个气候带摆动,贫困地区原来适合种的作物可能10年20年后就不适合了,也就是说效益会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短期看,现在很多种植花卉、果树的贫困地区,为了脱贫去引种一些花卉、果树,也一定要考虑到当地气候背景,要在专家指导下进行,而不是说看到别的地方种植得好就直接采纳。”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池建设

今年,朱定真还带着他关注已久的另一个议题,并提出了一份提案——加强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池建设,这份关切可追溯到2018年,彼时,朱定真提交了《关于加快社会大数据用于提高灾害预警能力》的提案。

为何多次提及大数据赋能防灾减灾?朱定真表示,在当前公众服务方面,尤其对弱势群体、脆弱地区的服务上,社会行为数据仍有很大发挥空间,“当我们天气预报某一个区域可能出现极端天气,能预测到大概多久能移动到那里、持续多少时间,但我们不知道在这个影响区域内,有哪些生产生活活动或人员聚集活动。如果社会行为大数据能共享的话,在我们作出预报的同时,可以分析出是不是需要对特定人群进行预警,甚至可以马上追踪,定向发送预警信息。”

他强调,在一些极端天气下,定向发送将明显提高预警效果和效率。“如果国家能推动,这个技术有可能攻关突破的话,比如建立资源池或平台,进行数据交换或获取,这样也有利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尤其对贫困地区,如果也把这些数据逐渐丰满起来,可能针对一些连片贫困区、特殊地形的气候脆弱地区,就可以把预警做得更细更及时,防止‘因灾返贫’。”朱定真说。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