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 | 40年40本好书 阅读我们的时代(下)

封面新闻 2018-12-07 19:11 41825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张耀尹

一本有影响力的好书,在给读者带去营养的同时,往往也折射出时代的身影。改革开放40年,影响国人精神生活的文字作品,多不胜数。当代书评最终梳理出改革开放40年来40部深有影响力的作品。40本书的选择标准包括:第一,根据公认的影响力(综合文学界内和广大读者群 ),更为关注人和社会变迁,以及鉴于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强大影响力,因而选择偏重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社科类书籍。同时兼顾更多的主题和类别,比如科幻、科技、心理学等,以及来自海外但对内地影响较大的通俗小说经典代表,引进的国外的经典名著代表等;第二,根据该当时出版时的影响力,关注它对社会舆论和国家变迁的重要意义,注重它为时代发展做出的贡献价值。

这些作品有的是跟改革开放带来的人们现实生活、思想更新变化直接有关,有的则是间接体现出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生机,其中包括写作和阅读的思想活跃度,创作者新颖的文艺手法等。40年间,出版图书数不胜数,其中有时代影响力的好书不止于40种,我们的选择难免有所纰漏,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选的这40本书肯定是40年间公认的好作品。

21.《哥德巴赫猜想》( 徐迟,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们高兴地向大家推荐《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迟同志深入科研单位写出的这篇激动人心的报告文学,……”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报》用两个半版面的大篇幅,从头版整版开始,转载《人民文学》杂志当年首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作品因扣紧了呼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的时代脉搏,满足了人们内心的渴盼,让人们重新认识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的价值,深受欢迎,被称为是“‘科学的春天’这首大歌的领唱”。这篇报告文学还产生出了强劲的现实效应,“长大要当科学家”,成为众多小孩子普遍的志愿。

“他跋涉在数学的崎岖山路,吃力地迈动步伐。在抽象思维的高原,他向陡峭的巉岩升登,降下又升登!……他无法统计他失败了多少次。他毫不气馁。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一张又一张运算的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大地。数字、符号、引理、公式、逻辑、推理,积在楼板上,有三尺深。忽然化为膝下群山,雪莲万千。”《哥德巴赫猜想》字里行间有着饱满的诗性,诗的激情排山倒海一般涌来,抽象、玄奥的科技术语和概念形象化,变得生动可读,实现了报告性、新闻性和艺术性、文学性的完美统一与融合,让人认识到,科学是很有趣、很美妙的,科学家是很有魅力、很有情怀的一群人。

22.《第二次握手》(张扬,1979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对于当下不少年轻人来说,这部作品或许显得比较陌生。1964年,张扬初写《第二次握手》时才刚刚20岁。当时以手抄本形式在全国流传。1979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量逾400万册,至今仍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前列。2013年,时年近70岁的作者张扬对该作品进行第三次修订,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终极版”。

小说中故事发生在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苏冠兰、丁洁琼、叶玉菡之间有纠葛一生的坎坷情感故事。小说中对知识分子人生命运的精彩刻画,引发众多读者的深深思考和共鸣。

23.《青春万岁》(王蒙,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一群高中女生,天真烂漫,因各自成长的环境不同,有着不同的个性。她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向上不断探索,这个群体昂扬向上的朝气,让人能够感觉到那个年代特有的、诗情勃发的青春热情。王蒙在其早期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青春万岁》里,描写了1952年北京某女子中学一群学生的学习、生活,赞美了她们不断探索的精神、昂扬向上的斗志,如诗似歌的青春热情。著名导演黄蜀芹将其改编成大银幕作品,曾获1984年苏联塔什干国际电影节纪念奖。

24.《美的历程》(李泽厚,1981年,文物出版社)

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美学这个学科,与畅销这个概念并不相关。但在中国,曾经有一本美学著作,罕见地成为大众畅销书。1981年3月,《美的历程》出版,李泽厚在书中从宏观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感性、亲切。李泽厚清新隽永的文体语言,让读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震撼”、“兴奋”、“激动”、“文笔好”、“新鲜”、“启蒙”等等,李泽厚也成为了上世纪80年代“美学热”最重要的推手。在当时,很多青年人当时对美学有一种狂热的兴趣。有人回忆,当时的工厂女工也会买美学书看。

25.《傅雷家书》(傅雷,傅聪,1981年)

很少有一本家信集能像《傅雷家书》那样,历经多年,畅销不衰。1954年傅聪留学波兰,一直到1966年傅雷夫妇去世。十二年里,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通信多达数百封,贯穿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在这些家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且不断以长者的人生体验、艺术心得与生活智慧予以耐心指导,处处闪烁着深刻的思想与动人的情感。终贯全篇,父亲对孩子的管教没有说教,而是把儿子当朋友,与儿子探讨,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儿子深沉的爱和殷切的嘱托。傅雷对儿子生活、学习、婚姻,艺术修养等方面的指导以及对人生的领悟,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26.《万历十五年》(黄仁宇,1982年,中华书局)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直到现在,这本书依然是很多青年热衷阅读的历史著作。黄仁宇在这部代表作中,从分析一个皇朝从兴盛走向衰颓原因着手,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书中融汇了他几十年人生经历、观察思考与治学体会。黄仁宇指出中国传统社会问题症结在于,缺乏对数目字和以清晰为特征的技术的掌握,而是寄希望于用简单的道德纲领推行于日渐复杂的社会现实,甚至不惜压抑社会局部的开放和发展来阻止复杂度上升,以维持理想中简单淳朴的民风,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黄仁宇文笔流畅清新,影响了大批青年学效仿他的写作风格。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很多新出的历史读物中读到《万历十五年》的影子。

27.《第三次浪潮》(阿尔温·托夫勒著,1983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为生活在当下信息技术发达社会的我们,或许已经很难想象,30多年前看到《第三次浪潮》的那种激动心情了。从这本书中,很多中国人第一次知道什么个人电脑,了解到人可以在家里上班,电邮普及,网络聊天等等。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第三次浪潮》是第一本西方思想的流行作品,其影响力是空前的。该书预测了电邮普及、媒体互动、网络聊天和其他数字化进步,比如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等。在书中,托夫勒将人类发展史划分为第一次浪潮的“农业文明”;第二阶段的“工业文明”;以及第三阶段的“信息社会”。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预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

28.《梦的解析》(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家出版社 1986年首印简体中文版)

这部被誉为改变人类历史的书,1986年首次被引进国内出版,弗洛伊德认为梦即是欲望的满足,是欲望的进行与延伸。梦将被禁忌的欲望层层伪装,使其逃过内心(前意识,在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审查作用。看似纯洁美妙的梦中,却极有可能隐藏着难以言说的欲望。弗洛伊德分析了许多来自文学作品的案例。也是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首次讨论了俄狄浦斯情结,并认为这是人类普通的一个心理情绪。

29.金庸武侠作品 (1981年首刊于《武林》杂志,1994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金庸武侠作品1981年首次进入内地,在《武林》杂志上刊登,引起轰动,各大出版社纷纷发行金庸武侠作品。但当时出版的小说基本上是未经授权的。到了1990年代初,随着版权意识逐步加强,正规出版社渐渐地停止发行金庸武侠作品,市场就被那些非正规渠道的盗版取而代之,印刷质量不好,错别字多。1994年,金庸先生授权三联出版了内地第一套金庸小说全集。金庸武侠作为通俗小说,以及根据其改编而成的武侠剧,在普通读者中影响之大之深之广,目前暂无比肩者。金庸武侠里所展现的江湖世界,也被称为是华人世界的“成人童话”。金庸小说实现了对传统武侠小说的升华和超越。其中的文化内涵也被学院派学者所重视,其内涵的传统文化价值逐渐被发掘、研究出来。

30.《走向未来》丛书  (1983至198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从1983年底到198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以以平均每年一批的频率,总共出了5批74种书。这74种书涵盖了物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哲学、历史学等各个西方最前沿的新知,给当时的年轻人带来了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让他们感到“激动”、“被打开了。”《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人的现代化》《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一上市,各地争相抢购,迅速售罄,不断再版。

31.《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张贤亮,首发于《收获》1985年第5期)

张贤亮的这部小说里,浪漫与写实手法交织,将刻骨铭心的伤痛转化成为普遍的人性体会。与同时期作品不同的是,张贤亮表现的不仅仅是时代给人带来的伤痕,还加入了对人性、婚姻、男女关系的思考。张贤亮深挖了潜意识的流动对男女关系思考的不同认识,用惊人的艺术画面,表现了人性的矛盾与人生价值追求的复杂性。这就使小说有了跨越历史时代的、更值得人深思探讨的深层意义,具有深刻的人生意蕴和很高哲理品位。

32.《平凡的世界》(路遥,首发于《花城》1986年6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各种文学新思潮风起云涌,现代派、意识流等文学观念风靡一时,文学创作在形式和技巧上的求变求新令人目不暇接。路遥却选择了最朴实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在《平凡的世界》中,他以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为背景,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的人生发展故事为主要情节,书写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小说中,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道路。路遥在文中表现出对广大普通劳动者素朴形象和厚重人生的礼赞、敬意,散发出人性的理想光芒和强大的精神力量。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33.《唐山大地震》 (钱钢,1986年,《解放军文艺》)

钱钢是参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活动的一份子。1986年,钱刚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全景式地真实记录了这场大地震和在大灾难的人们,写出了报告文学作品《唐山大地震》,在《解放军文艺》发表。一个月后,同名图书出版。与之前大多数报道关注角度不同,钱钢在《唐山大地震》中对于那场大地震的十年的追踪与思索,更多的是关注受灾受难的人本身,和灾难中的人性。笔法洗练,情感真挚,打动了无数读者。当时,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广播电台都把《唐山大地震》作为长篇连续广播节目播送。这部作品获得了“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86年全国十大畅销书奖”和“1987年全国图书金钥匙奖”等奖项。这部作品还出版了英、法、日、韩等译本,并被国外一些大学列为新闻写作的教学参考书。

3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1987年,作家出版社)

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于1984年所写的小说,最早的简体中文译本由韩少功、韩刚于1985年翻译,作家出版社1987年出版。2003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又出版了由南京大学教授许钧重译的版本,书名也变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只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爱情故事,而是一部哲理小说,内容涉及相当多的哲学观念。带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35.《随想录》(巴金,198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巴金在1978年到1986年的8年间写作了150多篇随笔,总题为《随想录》,由《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等五个集子组成。在这部作品中,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省精神,巴金直面自己的内心以及过去在特殊年代所经历的一切,对个人、民族、以及未来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其中包含的不仅有作者对疯狂时代所进行的历史反思,对痛失的亲友的追忆,更有对人性中存在的弱点所进行的剖析与拷问。巴金行文朴实,记述流畅,没有刻意经营雕琢的痕迹。晚年的巴金写的这部散文集,给很多人震动很大。书中展现出的人性的某些弱点,不仅仅是体现在那个时代,还体现在现在,体现于我们每一个人自身,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36.《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史蒂芬·霍金著 吴忠超等译,1992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时间简史》英文版首次出版于1988年。霍金讲述了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包括:我们的宇宙图像、空间和时间、膨胀的宇宙、不确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等内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遥远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质等知识,并对宇宙的起源、空间和时间以及相对论等古老命题进行了阐述。在该书里,霍金试图让那些对宇宙学有兴趣的非物理专业读者,也能了解他的理论。1993年,作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科普丛书“第一推动力丛书”之一,《时间简史》被首次引进国内出版。1994年,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的《读书》杂志,发表了《无中生有——霍金和〈时间简史〉》。该文作者吴忠超曾师从霍金,是其唯一的亚裔弟子,也是《时间简史》一书的翻译,这让该书被更进一步理解。随着霍金的传奇人生被中国读者所了解,《时间简史》在中国开始了它畅销多年,影响巨大的旅程。

37.陈忠实《白鹿原》(首发于《当代》1992年6期和1993年1期)

这是汇聚陈忠实一生创作精华的小说。故事背景设置在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从清朝末年开始的半个多世纪内,渭河平原的变迁,尽收其中。其中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38.《数字化生存》 (尼葛洛庞帝,译者:胡泳,1996年,海南出版社)

1996年12月,《数字化生存》在中国出版,迅速掀起了畅销的热潮。这本书在20多年前就大胆并基本准确预言了数字科技将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带来的各种变化,探讨了其中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时这本书的封面上还印着一句话——“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强调“生存”这一概念。“你不能够允许你再次被甩掉,不然就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你不这么做的话,你可能连生存这种可能性都消失了”,对人思想的震动和刺激很大。当时中学老师还会把《数字化生存》当成一本课外读物,向中学生来推荐。比如后来的作家韩寒还把这本书写进了自己的成名作《三重门》。这本书还影响了中国互联网最早的那批创业者。

36.《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200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6年,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曹锦清,以学者身份,只身一人来到黄河边。在之后半年里,他进入最基层的农户家,与他们一起生活,调查中原农村现场。随后,他用诚恳生动的日记体文字,写下多篇调查文章,记录了他在中原农村“所看、所听、所谈、所思、所虑”,真实展现了正在转型中的中原乡村社会的万象百态。这些调查文集以《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为署名,于2000年首次出版,在学界和普通读者群体中,引发了热烈反响,影响波及国外。自2000年首次出版至今,已再版印刷13次,成为书写当代中国乡村社会报告类的畅销经典名作。虽然距调查时间已过去近20年,但这本调查文集中所提到的现象观察、问题探究和观点、角度依然深刻,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39.《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2010年,南海出版公司)

拉美文学爆炸,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但由于加入版权公约的时间原因,很长时间内,中国读者读到的都是未经授权的书。2011年,该书首次被正式引进简体中文版。而在中国1992年正式加入《世界版权公约》之前,《百年孤独》1984年在内地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简体中文译本。

在这部有“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里,作者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也是经由这本书,我们开始了解和模仿魔幻现实主义,一个文学的新天地从此打开。

40.《三体》(刘慈欣,2006-2010年,重庆出版社)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科技实力,尤其是航天实力的不断增强,科幻文学的创作实力也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受到大众瞩目。以至于出现了刘慈欣这样的科幻大神级人物。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系列,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第二部《三体Ⅱ·黑暗森林》,第三部《三体Ⅲ·死神永生》,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则于2010年11月出版。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小说中表现出恢宏的世界观,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三体》第一部经过另外一位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后,2015年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有人评价,刘慈欣以一己之力,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

评论 3

  • 北海之滨 2018-12-08

    👏👏👏

  • 我就是你 2018-12-07

    看了几本?

  • 我就是你 2018-12-07

    不错👍👍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