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深镜| 柴火淡水鱼飘香 鄱阳湖“孤岛”村民一边抗洪一边卖菜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深镜 2020-07-13 21:44 57805

【版权声明】本作品著作权归封面新闻独家所有,授权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汪宗全雇佣船只抢运的化肥

封面新闻 记者 李媛莉 陈彦霏 杜江茜 谢凯

刚刚铺就的碎石子,在茫茫洪水中垫出一条路,“浮”在水中央,向前方伸展,跟水面一样,看不到尽头。

四轮汽车,三轮、两轮的电动车,来来往往在石子路上颠簸,远远地像在水面摇晃。

7月12日晌午之后,江西省鄱阳县莲湖乡凭这条路,再次与外界通联。最新一轮汛情来临后,莲湖乡被洪水围困成“孤岛”的状态,暂时得以恢复。

洪水中有村民放鸭子

洪水围困

3个小时淹没近7万亩农田

作为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中的一个岛乡,“孤岛”这个身份,莲湖乡已经背了数百年。“自古这里就是一座岛。”莲湖乡乡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封面新闻记者,“2008年修建了跨河的莲湖大桥,在这之前,通往外界只能靠船。”

卫星地图显示,莲湖乡位于鄱阳湖东南侧,水系环绕四周,岛屿地势中部较高,四周为平坦草洲。政府信息显示,全岛总人口超过8万,常住人口超6万。

前述负责人介绍,靠水吃水,莲湖人曾世代以打渔和务农为生。“禁渔令”之后,岛乡积极推进产业转型,过去家家户户都有船舶,如今很少能在乡里见着。

7月9日起,鄱阳湖水位快速上涨,船舶的身影在莲湖乡再露踪迹。

13日午后,一艘年久的货运船靠在村口的临时码头,几个工人一趟趟转运船上的编织袋上岸。汪宗全先是站在坝上安排,后来干脆挤到船舱驾驶室全程盯着。500个编织袋,是刚从洪水中抢救回来的农用化肥。

汪宗全花了一千多元,雇船、雇人,在洪水漫过的一段圩堤处,把化肥运出来。“堆肥料的那段圩堤,刚好露水面一点,左右两边都塌了的。相当于也成了块‘小岛’。”

那里不是化肥的第一安身之所。

持续降雨和上游来水的叠加影响,导致鄱阳湖从9日起水位快速上涨。被湖水环绕的莲湖乡爱民村村民汪宗全记得,前两天圩堤先有浸水、漏水,“水一开始涨得比较慢。”抢那个时间,汪宗全忙不迭时转移自己田地里的化肥、农耕机械等。“先把肥料往高处搬,搬上圩堤。”

决口的圩堤给化肥留下了安身地,却没能护住农田。11日清晨,种粮大户汪宗全的1800多亩稻田,全部淹入洪水中。“3个小时,只3个小时就全部淹完了。”汪宗全指着船窗外茫茫黄水,“那一片400多亩,再远那边是800亩……”眼下,只瞧得见少许树冠,散布在远处的水面,近处只剩电线杆强硬地把头露出水面。

“稻田也有,鱼塘也有,全乡大概有7万亩田地,都淹了。”汪宗全的个人损失面积排前列,“都是银行贷款租的地。”

汪宗全在运船上盯着搬运化肥

全民自救

71岁老人请缨上圩堤防洪

“260万”,这是汪宗全今年在1800亩稻田上投入的成本费用,“种田的所有事情都做完了,只差一步就丰收——收割。”根据他的预测,今年本该是个丰收年,“长得好”。

如果没有决堤的洪水,汪宗全的1800亩稻谷,应该在一个月后,如同往年那般,进入福建、广东的市场。“能卖370万左右吧。”

现下稻谷无迹可寻,注定颗粒无收,“种田辛苦啊,最累最忙的2个月刚刚过去,只等着收成了。”草帽檐下,汗水在汪宗全眉头的沟壑间打转,“每天早上4点下地,晚上7、8点才回。”

汪宗全在运船上

为了守住辛苦的付出,汪宗全不是没拼过。圩堤决口前,他和同乡的种粮大户、养鱼大户,加起来有100多人,冲上过圩堤,搬沙袋,堵缺口,前仆后继。“水位涨太高,完全堵不住啊。”

直至最后那一刻,汪宗全也不想放弃。“尽可能把贵的,十多万一辆的收割机、播种机抢上来。但损失的农具、器械,还是有几十万。”

洪水来临,没有一个人坐得住。

71岁的莲湖乡南培村村民胡安虎,因为骨髓瘤病发,7月1号便住进了鄱阳县城的医院。“每天就在微信群里,看大家发涨水的情况。”

主动请缨护堤的71岁村民胡安虎

胡安虎心急如焚,8号从医院出院,直接上了圩堤。他把红手印按在请愿书上,要求加入防汛抗洪的一线。

防洪四十年

98年抗洪全民皆兵

22年后洪灾无一人伤亡

生在鄱阳湖中,防洪从不是一个人的事。

1971年,莲湖乡第一条规范化的圩堤——莲北圩堤落成,意味着这座“孤岛”的防洪,进入了全新的阶段,自此已逾40年。“环岛一周的圩堤有50多公里,也就是环岛的周长。最长的两条圩堤,是莲北、莲南,总长25公里。”胡安虎如数家珍,“莲南圩堤1974年开始修建,1976年建成。”

“每一处圩堤,都至关重要。”1983年进入乡政府工作,时年34岁的胡安虎,正式以“官方身份”接触莲湖乡的水利事业。“上岗第一天,就去一线抗洪抢险。”

“每年下半年忙修堤,上半年忙着查漏补缺,七八月就防洪、抗洪。”与圩堤的交集,占据胡安虎人生的大把时间。“莲北圩的底部,泡潜的部分,以前全是细沙,这些年来,我们一点一点填,十多公里,全部用卵石替换了细沙。”

“换血式”的工程不容易。“莲湖岛上没有卵石,以前就把任务分给每家每户,到外面去背石头回来,每个人是有任务量指标的。后来靠船运,一船又一船。”用胡安虎的话说,过去防洪水、守家园,那是“全民皆兵”的大战。

1998年的洪水,记忆犹新。“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都上圩堤。”莲湖乡的每个人,都拿出了拆墙卸房堵水的决心的实际行动,“泥巴、木条、门板……所有能用得上的,想得到的,都拿去堵水,拿去护圩堤。”

岛上村民用柴火烧饭既是应对停电,也是保留的传统

整整近一个月,全民轮岗上圩堤,不舍昼夜。

“现在不一样了。”对比之后,胡安虎心生感慨,“现在留在家里的年轻人少了,上圩的人都六七十岁了。现在技术发达了,政府也有部署,有预案,有对策,老百姓更能安心避水。”

据莲湖乡政府的信息,截至目前,此次汛情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部分地势较矮的村民家有淹水的情况,已经全部转移到了高处,或集中点,或者亲戚家。”乡政府有关负责人透露,曾有专业救援队进岛解困,但“洪水围岛,人不困”的境况,并没有给救援队造成太大的施救压力。“他们的专业设备,能够提供切实的帮助,解决燃眉之急。”

看起来,“岛乡”人尚且没有对水表现出极大的恐惧。

13日正午,烈日下的街面翻滚起热浪,杂货店老板张起英舞着水龙头,轮番给店里的水产品换水。“天太热。”她说,“不换水不行。”

洪水没过了变电站,目前莲湖乡全岛断电,抢修工作正在进行。

“停电是不方便,但这日子比98年好多了。”张起英用“可怜”描绘1998年洪水来袭的遭遇。“家里的瓦房淹了顶,只能睡大街。下雨就到别人的屋里去躲一躲。”

那年10月,和张起英家一样,位于莲湖岛低势地段的村民,全部集体搬迁至地势较高的区域。“98年之后,家里再也没有淹过水。”这一次,洪水仍然没进家门。

在圩堤上“守”了近40年,胡安虎熟悉每一寸土地,哪里有弱点,哪里最能扛,哪里该堵,哪里该补,都在他的腹稿里。“我对这些圩堤,有感情。”

这一次,莲北圩面临着极大挑战。胡安虎就把这条圩的“脾气”讲给抗洪抢险的每个人听,“鄱阳湖的浪,叫‘无风三尺浪’,莲北圩冲积层过去是淤泥、是乌沙……”

张起英整理售卖的商品

生活

运输时间成本翻倍

新鲜菜价不涨

张起英的杂货店经营有蔬菜瓜果,汛情之后,岛乡直通县城的干道被淹,那条废弃多年,临时靠碎石子铺垫出的“浮水”路,成了进出岛车辆通行的唯一通道。她到县城进货的单边车程时间从半小时变成一个多小时。

“一开始还不敢去,两边都是贴着水。” 张起英说,“但村民还是要买菜,要吃菜嘛,我怎么能不开门。”最后她还是颠簸了一趟去县城,拿货继续开业。

“我们开店的可能比较困难,其他人受到的影响就很小了。”张起英现在卖菜还是原来的价格,不过保持着观望等待:“要是水位继续升高,那可能就要涨价了。”

胡占顺就是要买菜做饭的人。洪水过后,自家地里种的菜没办法供给了,“要么摘回来搁久了烂了,要么泡水里了。”购买是现阶段的主要方式。

13日的午饭,胡占顺准备的主食是饺子,因为岛上停电,速冻饺子开始融化,只能尽快消化掉。“很为难欸。电停了,现在用柴火烧饭菜。”掌勺的妻子说完上一句,接着又补充讲到,鄱阳湖的淡水鱼是好东西,用柴烧的鱼味道更鲜美,当地人也就一直保留烧柴的传统。“平时没事,就去捡一些废弃的木头家具劈成柴屯着。”

胡占顺是木匠,他说自己找柴火的渠道多。灶台底下,围墙边上,垒满了胡占顺以前劈好的柴。“很多菜烧柴不好做,我们才开始用电。”妻子跟着说。

街道边上,一台发电机轰轰作响,声音在宽敞的楼宇间传开。发电机的主人是鱼店老板,烧油供电给店里的冰箱冷藏商品用,“一天100多块钱的油钱吧。”匆匆介绍给记者听后,店老板继续忙活着。已经60多岁的汪宗全,原计划明年种最后一批水稻,就听5个在城市安家的子女们的话,“退休享福”,但现在他心里冒出了别的声音,“不甘心,明年种了再多种一年,赔了的钱,要挣回来。”

围岛的洪水中,几百只还没换尽毛的小鸭子在浮草堆里打转,赶鸭子的村民挥着长杆,时不时吆喝它们;骑电瓶车经过少年,被聚集在水面上的几百只白鹭吸引,停下车掏出了手机拍照……

洪水粼粼,生活依旧。

评论 1

  • fm837663 2020-07-13

    为乐观向上的生活点赞。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