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常璩②|你瞧不起我蜀人?我写11万字告诉你真相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0-06-10 11:05 61320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中国地方志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之一。”在英国学者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曾不吝赞美之词的,夸赞到一本地方志。

《华阳国志》

这本堪称“方志鼻祖”、“舆地功臣”的《华阳国志》,不仅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更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提供了重要史料。在此书中,常璩将古代志书中历史、地理、人物三体相结合,创立了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记事生动的方志体裁,堪称“方志鼻祖”、“舆地功臣”。

常璩像

为何要写《华阳国志》?鲜为人知的是,在书写《华阳国志》时,常璩正逢人生的失意之时。常璩归顺东晋政权后,东晋士族重用中原故族,轻视蜀人。此时常璩已年老,又在朝堂中颇受歧视,便不再在仕途中追求进取,只一心专注于史学。历经六年的岁月沉淀,最终著成《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的诞生,有着主观、客观上两种因素的促成。”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舒大刚说到。从客观上来讲,巴蜀本就是中华历史中的重要存在,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区域,有记录、保护、传承下去的必要。但是在中原的正史中,对这巴蜀一带的记录很少。尤其在“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中,对巴蜀的历史记载也寥寥无几,包括巴蜀的上古时期是如何传承都是缺失的。甚至对于“李冰治水”的记载,都有混乱之处。

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舒大刚

蜀中不乏有识之士,从司马相如到扬雄等,来靠自身的力量在补写巴蜀史。但巴蜀对历史文化的记载本就带有夸张性、浪漫性,记入历史让人觉得不可信。同时自东汉以来,注重各地先贤、乡贤的记载,在巴蜀也产生此类文献达20多种。“将纷杂的地方史书统一起来,著成一部完整的巴蜀史书,这是客观的需要。”

常璩出生于文化世家,家族中本就有注重历史的传统。但在入晋为臣后,虽是他促成了成汉政权归顺东晋,但毕竟是前朝旧臣,为“亡国之人”。此外,蜀中这批大臣都不被当朝重视,而是受到冷落、排挤。在此情境下,常璩不免心情郁闷,开始专注于修史。

常璩

“巴蜀人有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无邦’的精神。你看不起我巴蜀人,我就把巴蜀的历史、风土人情、乡贤志士展现出来,让东晋的人看看。”舒大刚表示,虽然从政之路多遭挫折,但常璩并不怨天尤人、不气馁,而是埋下头来认真写史书。大致写了六年的时间,一部十二卷、约十一万字的《华阳国志》终于由他之手问世。

在《华阳国志》中,常璩将古代志书中历史、地理、人物三体相结合,创立了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记事生动的方志体裁,堪称“方志鼻祖”“舆地功臣”。此书综合继承了西汉以来八家“蜀纪”、历朝“正史”以及其他地方文献,完整构建了北起汉中(今属陕西)、南到南中(今属云南)、东到湘西鄂西、西际康藏甘青的广袤区域内,上起远古、下迄晋室的地理人文历史体系,为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山川、历史、人物、民俗提供了重要史料,时称“蜀史”,被誉为“地域渊薮”“巴蜀良史”。

《华阳国志》

除此之外,历来受到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郦道元的《水经注》、唐初编修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常璩写《华阳国志》,是有着张扬巴蜀文化的意味。总的来说,他在在内因、外因下完成了一部历史的著作。”

此外,为何常璩将这本书取名为《华阳国志》,而非《巴蜀志》?舒大刚谈到,这一点上也体现了常璩开放包容的心态,和难能可贵的国家观。《华阳国志》所记地区为《尚书·禹贡》九州之梁州,其地因在华山之阳、汉水之南而得名为“华阳”。“如果书取名为《巴蜀志》,就像把巴蜀当成了独立的王国。而取名《华阳国志》,则把巴蜀纳入了天下九州之中,写的是中国历史中的巴蜀文化。”

评论 7

  • fm38084334 2020-06-13

    不错不错

  • fm38084334 2020-06-13

    不错不错

  • fm38084334 2020-06-13

    不错不错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