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历史名人17| 明朝三代蜀王:教化四川,贤名远扬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 2017-03-24 03:18 7521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启动“推荐你心中的四川历史名人”活动后,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专职从事编研工作的胡开全先生打来电话说,他想推荐的四川历史名人比较特别,不是一个人,是一个群体,而且身份也很特殊——明朝的三代蜀王:第一代蜀王朱椿、第七代蜀王朱申凿、第十代蜀王朱让栩。

胡开全说,由于相关历史资料欠缺等原因,明朝时的四川历史研究较为薄弱,导致今人对明朝四川的认识不够。随着世界孤品蜀王文集在日本的发现,人们将重新认识蜀王的形象。

明蜀王文集显示,明代状元杨升庵极力推崇的对象,是蜀王一家人。他曾盛赞历代蜀王“文教一方,藩屏中央,文集五部,贤王众多”。第一代蜀王朱椿:

诗书礼乐教化四川

洪武11年(1378),朱元璋第二次分封了6个儿子为王。其中,时年7岁的第十一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因谥号为“献”,史称蜀献王。

洪武23年(1390),朱椿正式就位。新近在日本发现的《献园睿制集》中,记载了朱椿到成都后做的一系列事情:“首访儒雅,旁求博采,举而用之。以故前后左右皆文行礼法之士,朝夕相与讲明,至理惟身体而力行之。未几而民俗以淳,化行以溥,而蜀郡之民,悉陶于政教之内矣。”

这个记载表明,朱椿到四川后,在战争造成的废墟上重建四川的同时,重点抓文化教育,比如在明初科举考试重大事件“南北榜案”中,四川人争取到更多的上榜名额,让当时的川人觉得读书有出路,更愿意参加科举考试,从而带动社会求学的良好风气。

坚持不懈的努力,朱椿“以诗书礼乐化一方”取得了巨大成果。第七代蜀王朱申凿:

鼓励文教不扰百姓

明代蜀王中第二个贤王,是第七任蜀王朱申凿。朱申凿是蜀定王朱友垓的庶出第三子,最初被封为通江郡王,因大哥蜀怀王朱申鈘早逝没有子嗣,而继任为蜀王。因谥号为“惠”,史称蜀惠王。

朱申凿是蜀藩家教良好的典型代表。他“尤警敏,好文,敬礼名士”,“好学能文,亦善书”,博览群书,通古博今。尽管他只活了35岁,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惠园睿制集》。

《惠园睿制集》中的诗文显示,朱申凿平时对自己约束很多,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人。在鼓励文教的同时,强调不能在经济上骚扰百姓。第十代蜀王朱让栩:

创立义学兴修水利

明代蜀王中第三个贤王,是第十代蜀王朱让栩。因谥号为“成”,史称蜀成王。

《明史》记载,朱让栩非常贤明,爱好儒雅而健康向上,不玩声色犬马那些东西。

在位期间,他“抚恤幼孤,善教世子,导之艺德,严厉戚党,约于规范,创立义学,兴修水利,赈饥救灾,多所全活”。因为他有这么多的善举,获得嘉靖皇帝赐“忠孝贤良”坊的嘉奖,在当时树立了“宗藩首善”的形象,非常可贵。

朱让栩留下的《长春竞辰稿》文集,杨升庵不仅专门为其作序,还邀请友人简绍芳作后序。《长春竞辰稿》文集显示,朱让栩是“文教化一方”的继大承者,“道化之本源,人文之粹美,庶几扬盛轨,纪清芬,立德立言,垂之不朽。”

胡开全说,从对四川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贡献和影响来说,明朝三代蜀王是当之无愧的历史名人群体。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 黄勇


评论 1

  • 布衣广溯 2017-03-24

    我想推荐明代泸州名人曾璵。曾璵号少岷,正德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为官清廉,因得罪权贵刘瑾而外放江西建昌府知府。在建昌任上,办学校甄拔人材,建昌文风长盛不衰。正德十四年值宁王叛乱,在群宦观望不前的情况下,以书生提一旅,随王守仁平叛,收复南康,暂敌数百,众志成城,仅四十三天便在王守仁统帅下俘获宁王朱宸濠。却因受馋而不得录,遂罢官归故里。在泸州三十多年徜徉山水,著书立述,与杨升庵、章后斋等诗友唱和,杨升庵与其有二十年首诗篇相赓和,尊其为"年丈"。著有《少岷拾存稿》、《计部大事记》、《河洛通论》等数十部书,但因以后战乱等原因不存,《四库全书》里有目无书。近年国家从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館影印了《少岷拾存稿》古籍回国,才得以见到先生的书稿存世。先生的一生事迹在当时享誉蜀中,不加以推荐实属遗憾。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