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找矿22载 81岁老人见证铀矿探测仪从进口到自主研发的更迭

封面新闻 2018-11-07 20:42 34333

封面新闻记者 曹菲 戴竺芯 摄影报道

李启明今年81岁,年轻时曾是一名铀矿探测员。野外工作22年中,他亲历了中国铀矿探测仪从外国进口到自主研发的变化。1981年后,虽然没有再从事铀矿探测工作,他仍然关注着探测仪器的发展,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核工业的发展。

81岁的李启明亲历了中国铀矿探测仪从外国进口到自主研发的变化。

爬山找矿

常常一天走几十公里路

1958年,李启明参加工作后,就在核工业铀矿地质系统做找矿员。他的主要任务是前往山区找矿,背着仪器,翻山爬坡,野外一干就是22年。

铀是一种极为稀有的放射性金属元素,铀矿石则可以提取铀用于核工业。在“隔山能说话,见面得两天”的特殊地形中,找矿员的工作十分艰辛。“我们带着仪器上山找矿,还要整理资料。”李启明说,一旦发现矿点,就要及时将矿点信息记录下来,现场画素描图,回到驻地后,还要继续进行资料整理。

有了找矿员的前期工作,后续勘探、检测、鉴定等工作才能继续。忆起当年,李启明仍然精神抖擞。“那时候,我们上山在地图上就画一条线,看起来就是5000米,实际上哪止哦。”李启明说,山路盘旋,一天要走几十公里路是常有的事。遇到悬崖峭壁时,为了探测崖壁上有无铀矿,便要用一根安全绳,一头绑在树上,一边吊着去测量。

李启明收藏的老照片见证了中国铀矿探测仪的变化。

仪器更迭

从国外制造到自主研发

一桌的老照片中,李启明手拿铀矿探测仪的3张单人照格外显眼,它们分别拍摄于上世纪50、60、70年代,见证了中国铀矿探测仪的变化。

“这是前苏联制造的,用起来倒还方便,就是太不灵敏了。”李启明指着照片说。这种探测仪测一个点需要好几分钟,准确性和时效性比较差,而且进口的成本很高。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苏改进了仪器,灵敏度有所提升,“但是夏天用的时候它接受太阳热量太多、太快,用起来烫肚子。”

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国终于自主研发了“FD-71”探测仪,因为仪器外形很像战士用的冲锋枪,业内都叫它“地质冲锋枪”。“它轻便好使,灵敏度高,防雨、防震能力都较强,而且外表美观,大家都喜欢用它。”

“现在基本都是综合性找矿,进入了攻深找盲阶段。”1981年之后,李启明没再从事铀矿探测的工作,但他依然关注着探测仪器的变化。

年轻时的李启明手拿铀矿探测仪的照片。

关注发展

为中国核工业体系建设感到欣喜

在李启明的书桌上,记者看到一份10月30日的《华西都市报》,展开的版面上是一篇关于能源探测的科技报道。聊起报道的内容,老人的兴致更高了。

虽然已经退休20多年,但李启明仍关注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除了相关报道,他还坚持订阅《中国核工业》杂志,了解行业动态。有外省的地质勘探队来西南地质研究院交流,他也会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核工业发展得很快。”李启明了解到中国帮助其他国家建设核电站的消息,也曾去中国第一个核电站参观,他欣喜地看到中国已经建成独立、安全的核工业体系,也希望人类能够尽快解决能源问题。

评论 1

  • fm2136 2018-11-13

    [白眼]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