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宝藏(6)|三绝碑:诸葛亮功绩、裴度文章和柳公绰书法,成都武侯祠镇馆之宝

封面新闻 2018-08-01 16:04 51966

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钟雨恒 摄影 关天舜 剪辑 石章颖

国学大家钱穆曾评价诸葛亮说:“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234年,在北伐途中积劳成疾的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时年54岁。他生前心怀刘备遗愿,倾尽毕生,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奈何饮恨而终。

诸葛亮的治世之道以及对先主的忠心不渝,自古以来影响了无数文臣武将。

500多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僚属入蜀,拜谒武侯祠,命僚属裴度撰写并刻立记载诸葛亮事迹和功德的碑刻一通,由书法家柳公绰书丹(碑刻术语)。

这通承载着历史风云的碑刻,如今立于成都武侯祠大门与二门东侧碑亭中,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它是具有多种价值的珍贵文物,是成都最古老的碑刻之一,堪称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何为“三绝”?碑刻中的文字是怎样评论诸葛亮的?是什么样的仕途经历,让武元衡、裴度及柳公绰3人心灵相通?

武侯功德,裴柳文字,均足鼎峙千秋

三绝碑全称为“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刻立于唐宪宗元和4年(809),因而又名唐碑。

它历经上千年的沧桑变幻而完整留存,是成都武侯祠悠久历史的难得实物见证。

三绝碑由裴度撰文,柳公绰书,鲁建镌刻,对诸葛亮一生的文治武功大加称赞。

现存的三绝碑碑体石质坚硬细腻,由碑帽、碑身两部分构成,无碑座。上部为碑帽部分,中下部成矩形,建有砖砌碑亭保护。碑身高367厘米,宽95厘米,厚27厘米。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梅铮铮介绍,“三绝”是指诸葛亮的功绩,裴度的文章和柳公绰的书法。

“裴度在文章里,把诸葛亮的功绩首次归纳为‘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另外,书法上,是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柳公绰亲手所书。柳公绰的名声不如他的弟弟,但是这通碑上的柳体也有他弟弟的书法韵味和风采,所以这个书法非常漂亮。”

在碑面题跋中,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文字:“人因文而量,文因字而显,然则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与垂于不朽也。”这是明代四川巡按御史荣华所题。

清康熙年间,四川按察使宋可发在碑面题跋说:“读唐碑,文瑰丽,书端严,称双绝。”

宋振誉在《金薤琳琅补遗》一书中指出:“人仅知诸葛名垂宇宙,而不审裴中立之文与柳子宽之书,均足鼎峙千秋。”

在后世的理解中,裴度的文字瑰丽,柳公绰的书法奇绝,二者浑然一体,将诸葛亮治世功绩予以一碑刻中,足可留千世之美。

梅铮铮同时提到,唐代时,经济发达的地方是扬州和益州,有“扬一益二”的说法。但奇怪的是,益州地区,唐代碑刻非常罕见。因此,如此大的一块唐碑,弥足珍贵。

另外,现在我们看到的三绝碑,已经是一块残碑。“它原来比现在还要高、还要大,上面的碑帽是后人复制的。其实碑的下部原来还有一个赑屃,但是很遗憾,今天我们看不到它了,但它仍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不论从历史文物价值、艺术欣赏价值来说,它都是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不可多得的文物。”

记叙功绩,驳斥陈寿,言诸葛亮一代忠臣

三绝碑碑文为楷书,共22行,每行约50字,分为序和铭两部分。

在序文中,裴度开门见山给予诸葛亮极高的评价:“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

对此,梅铮铮介绍说:“通俗来讲,裴度认为诸葛亮是开创性的人才,有管理方面的才干,个人的修养也非常高,而且对朝廷、对国家非常忠诚。”

这一评价也是全文的主旨,下面的内容由此而展开。

裴度不仅追述了诸葛亮慨然出山后,在治理蜀汉和北伐曹魏上的巨大功勋和非凡成就,有力佐证了碑文开头的4句论断,同时也驳斥了后世对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评价。

在诸葛亮逝世后的1000多年里,历朝历代的史学家和文人中,不乏以文章或诗歌辞赋对其称赞者。

但是,诸葛亮一身的谋略虽无人能及,赤胆忠心也日月可昭,可5次北伐未果,又因曾没有采纳魏延“奇袭子午谷”的建议而备受争议,所以有人对他的功绩颇有微词。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末尾写道:“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意思是说,诸葛亮连年出兵北伐,最后却未能成功,大概他在军事谋略的应变能力,并非是他的擅长吧?

对此,裴度驳斥道:“其政举,则四海可平,五服可倾。而陈寿之评,未极其能事。”裴度认为,陈寿没有对诸葛亮的才能做出完美到极致的评价。

三绝碑的铭文是骈文体,四言64句。文章开头,概述了诸葛亮的不朽业绩,然后把他和前代名臣姜尚、伊尹、晏婴、萧何、张良等人相提并论。

铭文最后,以“蜀国之风,蜀人之心,锦江清波,玉垒峻岭,入海际天,知公德音”作结语,言诸葛亮如高山流水,尤存于天地之间,尤存于蜀地百姓心中。

由此可以看出,裴度的文章从多角度极尽其能事地称赞诸葛亮的功绩,表达了自己的钦慕之情。

精神相通,志向相投,立碑纪念诸葛之功

武元衡、裴度和柳公绰,是怎样来到武侯祠的?如此撰文为诸葛亮记功,和其仕途经历是否有直接关联?

在三绝碑序文的最后一段和相关史实中,我们可以得知一部分缘起:

“有仪可象,以赫厥灵,虽徽烈不忘,而碑表未立。古者或拳拳一善,或师表一城,尚流斯文,以示来裔。况如仁之叹,终古不绝,其可阙乎?乃刻贞石,庶此都之人,存必拜之感云尔。”

元和2年(807)十月,唐宪宗下诏,武元衡出任西川节度使。

武元衡到成都就任后,大力推行德政,安抚边远民众,发展人口数量,提拔使用人才,严格厉行节约,很快使蜀地经济好转,得到各族民众拥护。

元和4年(809)二月,在社会经济明显好转时,武元衡开始注意兴复文教,亲率僚属27人,前往武侯祠拜谒诸葛亮。

“有仪可象,以赫厥灵。虽徽烈不忘,而碑表未立。”当时,诸葛亮的风采,可以从他的神像上看到,他的神灵之气,赫然彰显出来。

“三绝碑”碑阳

武元衡认为,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虽然没有被人们遗忘,然而纪念和颂扬他的碑刻却还未建立,实属武侯祠里的一大缺憾。

随即,武元衡安排他的节度使府掌书记裴度撰文,柳公绰书丹,刻石立碑以纪其事。

其实,如果裴度和柳公绰只是例行公事,心中无半点感怀,三绝碑是不会得以流传千古的。

武元衡、裴度和柳公绰3人,都是中唐时期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而且武元衡、裴度曾先后是执掌朝政的宰相。

因此,这通碑刻既是唐代两位宰相在向蜀汉一位丞相致以最高的敬意,又是唐代3位英杰与诸葛亮心灵相通的结晶。

3人为人忠贞正直,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全力抵制割据分裂,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这种鞠躬尽力、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恰如诸葛亮在刘备逝后,“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一片赤诚。

正因如此,他们才会对诸葛亮充满景仰,才会在倡导、撰文、书写的各个环节尽心尽力,使得这通碑刻充满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正气。

历史的因缘际会,后代的尽心保护,使得三绝碑存留至今,长立于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在这座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庙宇中,尽管风云诡谲的三国时代早已不复存在,我们仍然可以从时光的缝隙中窥见历史的踪影。

这些吉光片羽里,诸葛亮的奇才谋略、与刘备的君臣情谊,以另一种独特的形式保存下来,让后人得以瞻仰。

评论 1

  • 北海之滨 2018-08-02

    必须赞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