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闻人在四川(24)|吴宓最后的去留:告别成都,不胜凄悲

封面新闻 2018-07-17 13:25 35622

雷文景 文/图

抗战胜利后,吴宓如果要回清华大学,以他的名望当然不是问题,但他对其中的一些人事纠葛不悦。他要留在燕京大学更不是难事,但他也不想续聘。好友宋诚之等人劝他留在成都,钱穆也曾劝他不要回北平,不要回清华。他在成都执教的另一所大学四川大学也想继续聘请他为外文系主任,他也未应允。云南大学、山西大学、浙江大学也有聘请之意,更不在他的考虑之内。

青年吴宓

武汉大学的老朋友刘永济等人劝他去武汉,他似乎最为动心。对他最为执着的是华西协合大学,教务长兼代理校长方叔轩曾当面向他发出邀请,文学院院长罗忠恕和中国文化研究所主任闻在宥也好些次向他表达聘请之意,甚至华大的居所也给安排好了,聘书也给他准备好了,还送到他手上,给他的职位是外文系专任教授,给他的薪金为全校最高的五百六十元。华西与燕京一样是教会大学,西方人势力很强,他要进去其实并不是很容易的。他的朋友就给他讲述过罗忠恕是怎样的据理力争,甚至以辞职为要挟才为他争得一席,他听后感受是:“宓既笑华西之冥顽,复感罗君之热忱。”

吴宓到底想去哪里?其实他自己是有过几多纠结的,他在回北平,去武汉,留成都的三个选项中徘徊不定。他先是想去武汉,后来又改了主意,回想着他在流离之路上一路所走过的地方,比较起来成都算是最为舒适的,他又对成都有些留恋了,于是在回清华与留蓉之间徘徊。有时候,有感于华西的真诚,他拒绝的心思又摇摆了,想着还是在这里作短期执教吧,不然有负于人。但是这想法到底不坚决,当他接触过一些华西人后,他又在心里产生了抵触,说这些人“有教会式之洋气且鄙俗”之态,他“殊厌之”于是又决定“辞去华西,不与结缘矣。”

吴宓诗话

后来他听从了钱穆、沈祖棻等人的建议作了最后的决定:去武汉大学!就在一切都已就绪时,他在成都八月的溽暑之中盘算了一番去武汉所受的经济损失,又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今日遽受命即往武大,一切全变,不啻宣告死刑,使宓嗒然若丧,悲郁多日。夫宓今兹赴鄂,无非自投罗网,躬任繁剧,炎暑操劳,舍甘就哭……宓之舍清华而就武大果何为哉?若云为道牺牲,为友效力,则按宓之性情,牺牲效劳、勤苦工作,乃宓之所长;而宓之缺失,则太不善谋身,享取事实上之利益。今济及武大,不利于实际利益方面,为宓谋取,而只责宓以牺牲尽职,则今秋之往武大,实为愚不可及之躁妄动作,恐将索我于枯鱼之肆,或将死于武大,如碧柳之殉于江津中学也!”

吴宓一贯的性格在此显露得让人惊诧,他几个月以来反复考虑、比较、选择的结果竟然是这样的让他悲哀。“不啻宣告死刑”,“愚不可及” “自投罗网” “嗒然若丧” 这些语言已经不能简单解释为只是一个诗人的夸张之词了,他纠结的内心与他所追求的“在家僧”的淡泊心境差得太远……但是吴宓那时候已经没有再次选择的能力了,1946年8月20日上午7点30分,吴宓乘坐一辆邮车离开了成都。

四天之前,他将随身包裹寄往武汉后,回到他在成都小福建营绿荫小巷的寓所,坐在书案前,用他工整的书法落下了这行文字:

念今生当不能再至成都,不胜凄悲。

评论 1

  • 北海之滨 2018-07-18

    一代宗师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