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宋西平的“漆艺人生”⑥:成都有个酸香的工作室 延续了千年的奇妙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2-07-03 11:40 142329

宋西平

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李雨心 实习生 王卓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有上百件漆器。这些黑地朱绘、朱地黑彩、“镶金嵌银”的漆器,小至日用器,大到礼器,用途不一。它们经历千年时光的洗礼,却依旧色彩鲜艳,光亮如新。

在其中一件以木为胎的漆匜上,隐约可见的烙印“成市草”,揭示了这件漆器的来历。它来自汉代著名漆器生产中心蜀郡成都。而在如今的成都,仍有人在传承着漆器的制作工艺。2022年5月,封面新闻记者踏进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成都漆艺代表性传承人宋西平的工作室。

刚进门,一股酸酸的奇特味道扑鼻而来。不呛鼻,不难闻,只是让人好奇这从没闻过的味道来自哪里。靠近大门的地方有四个展架,上面摆满了连底漆都没上的木胎,和装饰到一半的漆器半成品。工作室中有四五名成员各自忙着,都不言语。记者跟随宋西平在工作室的一隅坐下来,了解成都漆艺,这份延续了千年的奇妙。

宋西平工作室出品的漆器

集百人之力、万人之功的漆器

上百道工序如何而来

“一杯捲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漆器工艺的繁琐,让古时的它价格高昂,从而成为王公贵族的专属。宋西平介绍,现在成都漆器的制作工艺,更是高达几十甚至上百道。小到筷子、咖啡杯,大到重器如妆奁、花瓶,一道工序也少不了。“以前我们漆器厂里做过统计,最起码都是七十二道工序。因为现在对漆器生产要求的质量比较高了,可能就不止七十二道,甚至我们就要做到上百道。”

设计、制木胎、漆工、打磨、装饰、推光、抛光,常规的漆器制作工艺包括这几道工序。而这每一道的工序,又包括了更细致的工艺分类和多次重复的制作。“我们要把制好的木胎刷上很厚的漆灰,做成漆胎,这个工序就需要三到五遍。每一遍都要打磨,最后一道是水磨。因为只有磨得很光滑以后,才能上底漆。底漆就是用晒制好的生漆进行装饰,有黑的(漆),有红的(漆)。底漆上好后,我们就要根据设计的要求,进行装饰。装饰的工序里就包括了雕、绘、嵌、堆等几大类装饰技法,每个技法里头又包含了很多细节。这几十、上百道工序就是这么来的,”宋西平介绍道,“所以每一个漆器的工艺流程,最起码是一百天,有的甚至要到几年,这要根据它的大小、工艺要求来定。”

这其中装饰的一步,就包括了成都漆艺中最为精湛的雕花填彩工艺,这也是宋西平的拿手功夫。“全国各地的漆器工艺是不一样的。历代,我们成都漆器就是以雕花填彩为主要的工艺特色。当然成都漆器也不限于雕花,只是以雕花为主。”宋西平介绍,“我们成都漆器的装饰技法包罗万象,雕花、隐花、彩绘、镶嵌、堆漆、莳绘、描金等都有。因为当年我们学习漆艺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老师,带来了各个地方的工艺特色。”

宋西平

1972年,宋西平刚进入成都漆器厂的时候,主要负责的是雕刻工艺。“连续雕了六七年的时间,到了1978年以后,有了锡片等新材料,就可以在装饰上画一些彩绘。所以我手上的基本功还是比较扎实,雕的东西比较受欢迎。”

说到成都漆器,最具有代表性的工艺就是“三雕一刻”。宋西平介绍说,“三雕”就是漆上雕、雕漆隐花、雕漆丝光;“一刻”就是拉丝针刻。“‘一刻’是很传统的工艺,两千多年前在汉代就有针刻工艺。我们叫做戗刻,日本那边叫做沉金或沈金,这些工艺让漆器熠熠生辉,”宋西平补充道,“但是现在能做戗刻工艺的人已经很少了,只有手艺做到师傅级别的人才能做得了。我们也在不断地教给年轻人,希望能够把这项技艺保留下来。”

宋西平作品

酸香味是“神血”的味道

漆器跟人走,十人十个样

在采访的过程中,宋西平一直强调,自己工作室出品的漆器,使用的都是天然生漆制作。或许在宋西平看来,这是作为手艺人的坚持,也是匠心的体现。“工匠精神就是责任心很强,一定不能马虎。这确实体现在我们用漆的工艺上。”宋西平说。

“四川是生产生漆的地方。周边很多海拔不是很高的山区,都很适合漆树的生长。”漆树,这种生长于海拔800至3000米、背风向阳且湿润的山坡林内的植物,是生漆的来源。

“每年到三伏天的时候,就要上山去割漆树。像割橡胶一样,在树上划两个口子,里头流出来的那种液体就是生漆。只有漆树上才有这种液体。它经过空气的氧化,结成很厚的痂,我们叫结膜,干了以后就会很坚硬。我们再拿来雕花、打磨。生漆在几千年以前,就被认为是很好的涂料,至今我们都在用这个材料。”但是漆树也被称为“咬人的树”,这是因为它的全身都含有漆酚,一旦触碰到皮肤,就会造成烧灼、奇痒难耐的过敏反应。宋西平也经历过这一关。

刚接触生漆的时候,宋西平的手上、胳膊、脖子、脸上都会过敏,长满漆痱子。手、脸都会肿起来,脸上甚至肿得只剩下一条缝。痒得难受的皮肤一旦挠破,还会不停地淌黄水。宋西平说,直到现在,也不能完全摆脱生漆带来的过敏反应。一到春天,皮肤接触到生漆的时候,还是会发痒。即便如此,从炼制、晒制生漆、调制色漆、上漆,每一个环节,宋西平都坚持自己上手。“我的漆从来没在街上随便买过。外头买的漆不知道里面加了什么东西,会影响它的品质。用最上乘的漆,才能做出最好的东西。”

宋西平告诉记者,辨别是否优良生漆的方法,一是闻,二是看。“好的生漆就是一种酸香的味道。第二就是看生漆的颜色。刚割下来的生漆是乳白色的,见空气之后马上就要转成深褐色。我们叫‘变黑’。这种转色越快,说明干燥性越好。干得越好的漆,制作周期就越短。”踏进宋西平工作室的那一刻,一直萦绕不去的味道,原来就是生漆的味道。这种味道会随着窨干等工艺的进行,逐渐消散。只有从头开始制作漆器的人,才有机会闻到这个味道。

但不是所有干得快的漆,都是好漆。20世纪80年代以后,化学漆逐渐进入到漆器制作的领域。化学漆干燥的速度快,一天就可以完成好几道工序,从效率上来说,“领先”生漆太多。但同时,化学漆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害的成分,导致它不能成为与人们起居相关的漆器的制作原料。“生漆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日本那边把生漆叫做‘神血’。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它是有生命力的。人类要敬畏大自然。”这既是宋西平作为手艺人的坚持,也是她个人的工作理念。

宋西平

除了原料的珍贵外,费时费神的工艺,也决定了漆器价格的不菲。

一个用来吃饭的漆碗,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一个小件的作品,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而工艺繁复的大件作品,制作时间至少1年。“漆器的返工率是相当高的,基本在20%左右。如果责任心强的人,就做得好点,如果责任心差点,看得惯,做得毛躁些也不是问题。所以漆器跟着人走,它就有差异,十个人做都不一样。”

因此,宋西平工作室至今也不愿意接受太大数量的订单,也是秉承着对出品漆器的质量负责的原则。

进入漆器行业50年,宋西平的作品已经进入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博物馆收藏的行列。来自全国各地的买家,也冲着她精细的雕工和负责的态度,争相收藏她制作的漆器。在无数次的上漆、雕花的过程中,宋西平对于技艺的精进、不足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

“技艺方面肯定是不断提高的,我现在的漆器也是越做越精。漆器始终是活到老,学到老,老了之后也还要学。但我也看了很多国外的漆器,确实做得很到位。所以我们更要把方方面面的工艺都做好,在‘平、光、亮’这三个标准上,做到极致。”宋西平这样说道。

评论 2

  • jar 2022-07-04

    好文章

  • 一条锦鲤 2022-07-04

    匠心永存~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