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儿童乘车优惠转为“看年龄”,契合公共福利分配的内在逻辑

封面新闻 2019-07-12 17:23 34290

12日上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道路运输价格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其中,城市公交、长途客运的儿童优惠乘车政策将从“量身高”转为“看年龄”,6岁以下儿童可免费乘车,6岁到14岁的半价。(澎湃新闻)

儿童乘车优惠由“量身高”转为“看年龄”,这一政策调整并不令人意外。

根据身高免票,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按照原来的政策,“低于1.2米可不购票”,可实际上,随着全民营养健康状况的快速改善,儿童的身高也呈大幅增高之势。在此背景下,1.2米的免票身高线,越发不适应社会发展现状,其将大量“高个”孩子排除于福利之外,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事实上,不少城市早就意识到了其中弊端,并采取了“提高身高线”等措施,可这终究治标不治本。

公开数据显示,从1992年到2002年,全国六岁的城市男性儿童平均身高增加了4.9厘米,而到2012年又增加了3.7厘米,达到了1.2米。原先的所谓“1.2米身高线”更接近于一个统计学意义上均值,其自然无法保证“免票优惠”的充分、完全覆盖。从本质上说,“量身高免票”就是个历史遗留产物,是过去儿童身份信息登记、核验不便之下的“权宜之计”。只不过,后来习惯成自然,存在久了貌似也就“合理”了。

“量身高免票”,根本就毫无道理可言。儿童免车票,作为一项公共福利,最重要的就是均等、无差别的分配——只要是儿童,就可以享受这一优惠。以身高免票,并不是福利无偿分配的逻辑,而更像市场化的差别定价逻辑:个子高的儿童,由于占用了更多车车厢空间、消耗了更多的运力资源,故而有理由要被收取票钱?可若是如此,为什么不测体重来决定儿童是否免票呢?

除了年龄,再也没有其他什么条件,可以用来作为“儿童免票优惠”的筛选标准。“身高线”的长期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过往我们对于“公共福利”内在属性的理解不到位。事后回看,以“身高”来分配免票福利,这简直就是匪夷所思的神操作。而随着“量身高”转为“看年龄”,原先的公共歧视风险以及客观上所带来分配不公问题,终于得到根本解决。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