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曾经光棍多、猴子多、竹笋多 四川叙永西溪村依托文旅致富 户均增收10万元

封面新闻 2020-06-03 14:22 42769


李欣 刘竟炜 封面新闻记者 李华刚

“最贵的一个作品我卖了将近4000元,而且是卖到了南半球的墨尔本。”在乌蒙山深处的四川叙永县水尾镇西溪村,村民张开丽一边在扎染坊里忙碌,一边向远足至此的游客介绍着。

那是在2018年举行的首届澳大利亚“四川美食文化节”上,张开丽制作的一张7米长、2.6米宽的青色壁挂扎染布作品,据说惊艳了全场。作品上染制了400多朵形态各异的白色“蜘蛛花”。

这张极富西溪生态色彩的扎染作品,能够走出连绵群山,走出国门飘扬过海,这在实施精准扶贫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以前的西溪村靠天吃饭 靠山吃山

“出山先走十里路,条条似羊肠;七上八下几重山,步步都心慌”,这是2014年西溪村的真实写照。位于叙永县水尾镇的西溪村,交通闭塞,山高路远,平均海拔1200米,全村165户545名群众,过着“靠天吃饭”“靠山吃山”的日子,全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而他们出山的唯一通道,竟是沿着峡谷悬崖开凿的一条泥路。2014年,西溪村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8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4.68%。

如今的西溪村已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景点,接待游客数量不断攀升,年累计达到1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年收入2000余万元,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贫困人口中因参与到乡村旅游获得收入的有179人,占贫困人口的93%,贫困人口发展旅游获得收入占其纯收入的46%。

悬崖筑路强基础 以前的木屋陋室如今变民宿

西溪村二组村民商希晴,一家住在西溪村狼基岭,出行必经之路上有一条老一辈们用手凿出的半米宽小路,一侧是崖壁,另一侧是四五百米高的悬崖,没有任何防护设施。“以前我们从狼基岭到村上,走路要一个多小时,路很窄,摩托车也不能过,来回要两三个小时,特别是下雨天,根本看不清楚路,胆子小的人走过都会打颤。”回忆起以前,商希晴依旧有些后怕。如今这一条路,已变为5米宽的柏油路,道路拓宽了、护栏装上了,商希琴买了辆三轮车,和丈夫一起卖上了竹笋和蔬菜。

“山路掉石子,山上烂房子。四季吃笋子,天天防猴子”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村民罗元胜说:“以前,西溪村是水尾最远最穷的村,西溪村有三多两少,光棍多、猴子多、竹笋多,人少、钱少,大家都不愿意在西溪住。精准扶贫以来,村上带领我们搞旅游,发展产业,路也通了,房子也好了,腰包也鼓了。现在,进村就是柏油路,户户都通水泥路,争先恐后开旅馆、搞旅游、发家致富……”

文化打造民间能人 让居家技艺变非遗文创

西溪村依托帮扶单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非遗”文化融入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以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既“送文化”,更“种文化”。西溪村手工技艺和制品底蕴深厚,通过“扎染艺术”精准扶贫项目,邀请国家级扎染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钟茂兰教授等专家,持续开展技艺培训,打造民间能人,培养基层文化骨干,将民间手艺转化为文创产品,积极打造“非遗”文化创作园地,游客们来到西溪,在欣赏独具特色的西溪风景外,还可以亲手尝试扎染制作,在参与体验中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前,西溪村培养扎染手艺人16人(贫困户6人),生产作品300余件,收益突破3万元。自扎染工坊在西溪村扎根以来,全县相继建立扎染工坊16家,成立扎染专合社6家,参训学员由最初的张开丽等3名妇女,发展到现在全县的400余人,并成立叙永县扎染蜡染苗绣专合社,着力提升工艺制作水平。

通过采取“合作社+村资公司(工坊)+农户的方式”,在保底收购基础上,西溪村每年从利润中提取10%定向反馈参与制作的贫困户,预计每户增收1200元以上。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