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封的乡档(11)|打官司收费标准出台的背景:县衙官吏的生存状态

封面新闻 2018-06-27 10:18 37184

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县衙——河南内乡县衙。(资料图片)

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尘封的乡档(10)|145年前的文档显示:清朝老百姓打官司,官府连收小费都有标准

简州颁布的打官司收费标准,标题上明确说“以益合州绅粮庶民”,这个“益”字,是指好处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收费标准,对整个简州的人今后打官司,是有好处的。

既然如此,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在收费标准出台前,打官司的收费弊端是不是很大?是不是存在乱收费、多收费的情况?这次颁布收费标准,相当于是规范行政制度、给老百姓减负了?

实际上,如果只是把《简州正堂翁敬奉上宪准立增减规条以益合州绅粮庶民》这份文档看做是清朝地方官府规范行政收费的一项举措,那我们的理解就太肤浅了。这个收费标准的出台,是有着很复杂、深厚背景的。

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才是朝廷命官

清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为省、道、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州、散厅)四级制。清朝时的简州,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

从秦朝实行郡县制以来,作为基层政权的县级政权,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清朝经世之编》中说:“天下之治,始于县。”

作为一县行政长官的知县,啥事都要管,职责很重,不仅要向百姓传布推行上级的各项政令、法规,要征收赋税徭役,还要维护社会治安、征募兵源、编制户籍、处理诉讼、兴修农田水利、修桥辅路、赈恤救灾等。

这些事情还不算啥,毕竟手下还有一帮人各施其责。如果一个知县清正廉洁,他更为头疼的应该是如何养活这一大帮为他办事的人。

这,又是唱的哪出戏呢?

我们现在常说的官吏,其实,古代“官”和“吏”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一般说来,一个县级政权机构人员大致由官、吏、役、临时工(师爷、长随等)四大类别组成。

官,包括知县、县丞、主簿、典史、杂职官等,是由朝廷的吏部铨选(按规定审查合格后授官),有正式编制,皇帝任命,所以叫朝廷命官,俸禄从国家或省级财政领取,即所谓吃皇粮。

我们经常在古装影视剧中看到,一些反派角色的官员常把“我是朝廷命官”挂在嘴上,意思是说,谁敢冒犯他,谁就是在冒犯朝廷,那可是大罪,惹不得的。

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这话一出口,就会被“打的就是你这×官”、“杀的就是你这×官”给顶回去,落个悲惨下场。

官威有风险,亮明须谨慎!

在县衙里,能担当并被称为“父母官”的官员,只有3个:知县、县丞、典史。

知县是县衙的最高行政长官,官阶为正七品(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大多由进士、举人、贡生等经吏部铨选授职。

古装影视剧中说“七品芝麻官”,就是在讽刺知县是小官。其实这个官并不小,老百姓平时想见知县还见不到呢。

县丞是知县的辅佐官,相当于副县长,官阶为正八品,职责是主管全县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有的县会空缺此职位。

主簿是知县的佐贰官,别称“书记”,官阶为正九品,主管全县户籍、文书办理等,有的县会空缺。

典史是知县的佐杂官,未入流(没有官阶),掌管缉捕、稽查狱囚、治安等。

典史有时会兼任县丞或主簿的职责,成为县衙事实上的“二把手”,所以又称为杂职首领官。

杂职官包括巡检、驿丞、税课司大使、仓大使、闸官、河泊所官、医官和对接宗教事务的僧会、道会等。

这些带“官”的职位,一个县衙至少10个,多的二三十个。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实行知县负责制,也就是说,啥事都是知县说了算。所以,除知县外,其他官员往往有职无权,又被称为闲曹、冗官,一旦遇到精简机构裁员,他们就首当其冲。

县衙还有主管教育方面的教谕、训导等,他们不属于知县管辖,直接听命于省学政。

县衙办公体系中的“六房”胥吏

吏,又叫书吏、胥吏,胥吏原本也是分为“胥”和“吏”两个概念的。

“胥”是基层的一种办事人员,政府将平民按户口加以控制,从中选拔“有才智者”加以管理;“吏”本来是指替天子管理臣民、处理政务的人,也就是“官”,但从汉朝后,“吏”逐渐专指小吏,即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

由于“胥”和“吏”都是指代官府的基层办事人员,后来就把它们合并起来称呼了。

在朝廷中枢系统中,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大部,所以县衙的办公体系也要设立相应的对接部门,设置了六房: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刑房、工房。

每房设典吏(书吏)一到两人,未入流(没有官阶),但有国家正式编制。

光绪25年(1899)《清会典事例》记载,绝大多数县的书吏定额为10-14名,有的县定额在16名以上。

吏房,管理本县所属吏员的升迁调补,下委任状,以及登记本县进士、举人等在外地做官的情况。

吏房在知县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因为是管官吏的,所以有权有势,地位较高。

户房,主管全县征收税银,交粮纳税,并把所收皇粮折成银两,然后签点银匠将碎散银两入炉融化铸成元宝(50两)、中锭(10两)、锞子(5两)等型号,上解朝廷国库。

户房还掌管鱼鳞图册(为征派赋役而编造的户口、赋役簿籍)、钱粮地清册等。如遇灾荒3年,户房还具体经办赈灾放粮等事务。

礼房,主管祭神、祭孔、庆典等事务。科举考试期间,协助知县、教谕等考官组织考生应试、监场、发放和收缴考卷等。

礼房还主管知县出巡时的仪卫、鼓乐和祭孔时的佾生。生员参加乡试时,礼房组织送学、宾学等礼节仪式。

礼房下设柬房,掌管知县的信件、名片和帖子,以及出示县谕,办理请柬等。

兵房,主管全县征集兵丁、马匹、训练丁壮。驿站、铺兵、城防、剿匪等事务也属兵房管辖。

刑房,主管全县民事、刑事案件。

工房,主管全县蚕桑、织造、修筑署衙庙堂、兴修水利、铸造银两、销毁制钱等。

此外,有的县衙还设有负责登记收发文件、誊写状榜等事务的收发房;负责管理县属银钱出入的库房,又称账房;官吏知县审官司时原、被告应填表格及口供笔录事宜的招房;负责管理粮仓的仓房等。

六房办事人员大都读过书,科举无望,但又“文理明通,熟于律例,工于写算”,因而通过各种手段关系,进入县衙门当胥吏。

他们没有俸禄和工食银(车马伙食补贴),只能靠微薄的纸笔费、抄写费、饭食费等维生。

这些人虽然没有薪俸,但握有实权,所以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各种私利。清朝曾流行一句话:“任你官清似水,难免吏滑如油。”

【下期看点】

尘封的乡档(12)|清朝时县衙的师爷,由知县私人聘请并支付工资

特别鸣谢:

刘德忠先生,成都市龙泉驿区档案局(馆)。

评论 2

  • 行路难 2018-06-27

    打官司不收钱的话谁给他们发工资啊真是的

  • 微软小冰 2018-06-27

    每个地方收费标准不同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