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构筑一座“纸上的故宫” 迎接世界读书日,跟祝勇读历史

封面新闻 2019-04-21 21:20 36685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刘可欣

2011年,散文家祝勇完成在刘梦溪先生门下的博士学业后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成为一名研究人员。同年,祝勇的两本书——《纸天堂》和《辛亥年》出版。这两本书都与故宫(紫禁城)有关。

之后,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的祝勇,随着对故宫研究的深入,写出更多关于故宫的作品。而他此前写故宫的书,也没有停止生长。通过祝勇不断的修订,《纸天堂》这本书近期以《远路去中国》之名再版。《辛亥年》则成长为《最后的皇朝》。

祝勇

4月21日下午,2019年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祝勇携这两本跟故宫有关的历史著作,来到成都,在文轩BOOKS书店做了一场阅读分享活动。在分享会上,祝勇畅聊故宫,以及故宫对他写作的重要意义等等。

事实上,近些年来,祝勇的写作,有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线:以故宫博物院为核心根据点,以艺术、历史等不同领域内的触点,不断进行深挖和发散式写作,出版了《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旧宫殿》《纸上的故宫》《远路去中国》《故宫的古物之美》等一系列作品。可以说,祝勇用他自己的文学,构筑出了一座“纸上的故宫”。

故宫蕴含着大量的历史、艺术、时代的信息,无疑对外界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祝勇说,透过西方人的视角看待故宫(紫禁城),无疑可以增加我们观察这座宫殿的维度。

“因为故宫不只是中国的,也与世界相连。厚重的宫墙,并不能把宫殿隔开,使它自外于世界,沦为一座华丽的孤岛。实际上,自元代以后,人类就启动了全球化的进程,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身份不同,心思各异,却一头扎入奔向东方的漫长旅程,而紫禁城,正被他们视为它最辉煌的终点。”在祝勇看来,人们对故宫有一个误解,即:故宫是中国文物的大本营,“这不错,但不够,因为故宫也收藏着很多外国文物,说它是一座世界文物的博物馆,也不为过。”所以,在《远路去中国》中,祝勇透过西方人的视角探查中国历史,尤其是宫廷的历史。

而从《辛亥年》到《最后的皇朝》,祝勇的修订,把焦点转移到人的身上——帝国大船倾覆的时刻,船上乘客的反应与抉择,借此凸显我观察那场革命的不同视角,那就是把被革命者——帝国皇亲国戚、朝廷百官,当作观察与书写的对象,从他们的命运里,解读历史的大命运。

祝勇是文字高手,同时对影像艺术的把握也非常敏锐而在行。身为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的祝勇,曾任《辛亥》《历史的拐点》《苏东坡》等大型纪录片总撰稿,又是央视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总导演。他透露,自己最新执导的故宫博物馆纪录片《紫禁城》也将要与大众见面。

关于紫禁城,已经诞生不少优秀纪录片作品,祝勇版的“紫禁城”纪录片又将有怎样的特色呢?令人新生期待。祝勇说,紫禁城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纵然有很多好作品已经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但依然有巨大的空间、崭新的角度可以去拍。

一个成熟、优秀的作家,往往都会有意无意拥有自己的文学根据地。比如山西高密之于莫言。比如上海之于王安忆。

祝勇说,自己作为一名作家,能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感到非常幸运。故宫前院长郑欣淼院长当时把我调到故宫,我真的特别感激。如今我的写作与工作真的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我的写作对我的工作特别有好处,给我新的启发和视角。而我的工作,对我的写作,也带来很大的滋养。”祝勇说,哪怕仅仅从工作地点来说,“故宫的气息就不一样。每次去上班,一进入故宫的大院子,心就会特别安静。”

评论 1

  • 我就是你 2019-04-22

    点赞👍👍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