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蜀地文艺丨著名编剧包德宾① 清代四川唯一状元是其曾祖弟子 他却在16岁做了石匠

封面新闻 2018-12-31 07:00 37308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像 吴枫

四川南溪,有位大书法家叫包弼臣(1831-1917),晚清三大碑派书家( 张裕钊、赵之谦、包弼臣)之一。他自创了一种将北碑与南帖熔为一炉独树一帜的“包体字”,自成一格,被称“字妖”。至今,“包体”书法仍是人们寻求、收藏、研究、借鉴的对象。包弼臣曾任盐源训导、邛州学政、资州学政长达20多年,培养出大批人才,清代蜀中唯一的状元骆成骧即出其门下。

1949年,包弼臣逝世32年之后,他的曾孙包德宾出生。不同于曾祖包弼臣,包德宾见长于剧本创作,是国家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著有谐剧、清音、扬琴、相声、小品、唱词、戏曲等艺术形式作品200余篇(部),获各级创作奖30多次。谐剧《这孩子像谁》获文化部一等奖,《王熙凤招商》获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谐剧《零点七》、小品《接妻》分别登上1986年、1988年央视春晚。

包德宾的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母亲是北师大毕业生,哥哥姐姐也都是大学的高材生。但文化世家出生的包德宾,却只读到了初中二年级。“我父亲1961年去世,母亲虽然是教师,但因为身体不好,停薪留职几年,到了1965年完全没有生活来源了。”

没有条件继续读书的包德宾,16岁就参加工作,当起了石匠,一干就是13年。打路沿石,打桥拱石,修下水道,在铺满积雪的山上打眼放炮……生活虽然艰苦,但包德宾始终有个“作家梦”。“我姐姐包川(著名作家)大学读的是中文系,她就在做‘作家梦’。我那会儿还是个初中生,也跟她一起做‘作家梦’。”

因为有梦想,少年包德宾一有时间就“拼命阅读”。但家境困难,买不起书,包德宾读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姐姐抄下来的笔记,如普希金的《青铜骑士》、《欧根•奥涅金》、《波尔达瓦》等。“姐姐晓得我特别爱阅读,一天到晚就是阅读。但她不让我读这些,我就偷偷地读。”包德宾回忆,1960年姐姐包川上大学,临走前特意交代他不能读《青春之歌》,“当时我11岁,书里写了青年人的恋爱,她觉得我太小了,读了不好,但她一走我马上找来读。”

除了这些作品,包德宾还接触了大量的古诗词。“我外公是晚清最后一批秀才,所以母亲从小就读私塾,四书五经张口就来。我哥哥的古典文学基础非常好,《红楼梦》可以整章整章地背,《三国演义》、《警世通言》这些,大段大段地背,过目成诵,他记忆力特别好,甚至有段时间他想去说评书,因为他所有看过的书,几乎都可以背下来。”

受家人影响,包德宾的古典文学量积累深厚。“主要靠他(哥哥)背我记,《长恨歌》、《琵琶行》等。”此外,包德宾还喜欢到图书馆读书,“我读小学时就喜欢读剧本,那时候能过借出来的剧本,我几乎读完了。”包德宾阅读能力很强,小学三年级就读完了《水浒传》。喜欢阅读的他,还会从自己的生活费里省出一部分去看书,“4分钱去租书,可以读一天。”

16岁,家里没有条件让包德宾继续读书,正值市政工程局下属施工队招石匠,包德宾成为一名学徒工。“当石工有个好处,定粮高,每个月粮食定量有43斤,这个就可以吃饱饭了。我还挺喜欢。而且我从小身体就比较弱,我觉得体力劳动者很好,可以锻炼我的身体、体魄,可以锻炼我的意志。”现在回想自己的13年石匠生涯,包德宾感慨:“感谢那段时间对我的磨炼,不管是身体还是对生活的积累,都是相当大的帮助。”

【下期预告】

当了石匠的包德宾,虽然工作很累,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作家梦”。1972年,他创作出自己的话剧处女作《前进路上》。

评论 1

  • 犇犇妈 2018-12-31

    😃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