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宁9月12日电题:自由贸易成中国—东盟合作“压舱石”
记者黄庆刚、胡佳丽
在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马来西亚展馆内,马来西亚参展商蔡权和妻子高燕怡的展位上摆着白咖啡和燕窝。有客户问津,他们便热情推销自家产品。
去年11月,蔡权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转战”中国—东盟博览会,航班周折、防控隔离也没削减他的参展热情。为了继续参加今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他干脆和妻子留在了中国。
这是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项目集中签约仪式的现场(9月10日摄)。 受访者供图
“公司连续8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我们有不少合作伙伴是在展会上找到的,所以去年不管怎么样我都要来到中国。”高燕怡说。
在这对夫妇看来,他们在经商中得到的众多利好,源于日益密切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东盟博览会于2004年永久落户南宁。
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建成,2019年推出“升级版”。减免关税、破除贸易壁垒……近年来,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红利不断释放,今年上半年,双方贸易同比增长38.2%。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合作蓬勃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和东盟国家相互累计投资总额超过3100亿美元,双方在制造业、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投资合作稳步拓展。
“随着中国大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与东盟贸易投资渠道必将进一步畅通,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泰国商人林战旗说,他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公司的商品申请了自贸区原产地证书,享受了零关税待遇。
在北部湾畔,满载货物的巨轮不断驶进港口停泊,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在钦州港,吊机操作师平稳装卸一个个集装箱,堆场里作业车来回穿行。作为中国面向东盟的门户港,北部湾港国际海运航线已开通外贸航线31条,实现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港口通航。
随着经贸合作不断深入,中国与东盟已互为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方向和重要一环,双边经贸交流合作提升至更高水平。双方产业承接的梯次性和互补性不断增强,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智慧城市、5G等领域正成为双方合作的新增长点。
这是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及周边建筑。 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中国多年来一直是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马中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仍在蓬勃发展,我们也致力于探索与中国深化经济合作的新途径。”马来西亚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阿兹利米·扎卡里亚说。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由此诞生,覆盖东盟和中日韩等经济体,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准入、经济技术合作、电子商务等领域。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所长高岛竜祐说,RCEP是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互惠的经济合作协定,据推算,相比没有RCEP的情况,协定生效实施一定时间后将拉动日本GDP实际增长2.7%。新西兰佳沛公司首席执行官丹·马西森说,期待通过RCEP深化公司与各个贸易伙伴的关系,协定将推动全球供应链和各国消费者都从中受益。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说,中国—东盟博览会积极推动减少壁垒、跨境结算等各项政策措施,使企业直接享受贸易投资便利化、跨境园区建设等方面的自贸区建设商机,“一带一路”建设和经贸合作不断开花结果。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