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40年|原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坚决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哪怕摘我乌纱帽

封面新闻 2018-06-04 02:12 67320

谢高华,87岁,浙江省衢县(现为衢州)人。1982年担任义乌县委书记,经过4个月的调研后得出义乌只能通过小商品市场发展经济的结论,并顶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风险”,率先于全国宣布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2017年,在第十八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论坛上,荣获“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终身贡献奖”。

封面新闻记者 刁明康 浙江义乌、衢州报道

5月23日,浙江衢州,谢高华向记者讲述当年开放小商品市场的经历。

2017年末,义乌市政府全年盘点,一组最新数据令义乌人自豪: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339.3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1158亿元。来自《经济观察报》的报道显示,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50强榜单中,义乌升至第9名。一个既不沿海也无资源的农业小县,缘何成为中国最富的地区之一?

一切都缘于36年前,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冲破旧观念束缚,顶着“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压力,力排众议,率先于全国开放小商品交易市场,并制定“允许农民经商、允许长途贩运、允许放开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的政策,彻底激活了义乌市场经济的活力。从此,义乌开始崛起。

2018年5月23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在浙江衢州,与87岁高龄的谢高华一起回顾了他创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经历。

起点

摊贩拦住县委书记:还让不让我们活了?

时间闪回到36年前。

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刚从衢县调到义乌县(现义乌市),担任县委书记的谢高华,着一件蓝色粗布衣服,从县委大院隔壁理完发回来。

一位40多岁的农妇带着10多位农民在县委门口拦住了他。

“你是新来的谢书记?”

“是啊。”

“请问谢书记,政府还让不让人活了?我们一家人要吃饭,天天被打击、被罚款……”还没等谢高华反应过来,农妇便噼里啪啦说了一长串。

人越围越多,不明就里的,还以为两口子在吵架。

谢高华有点尴尬,看了看周围说:“走,到我办公室慢慢说。”

进了办公室,谢高华给她倒了杯水。农妇这才缓缓陈述:“我们一家8口人,为了生存,全靠我摆地摊赚些小钱。但是打办(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人天天来赶,天天来罚款,我们走投无路了。”

30多年后,87岁高龄的谢高华在家中向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回忆,当时他根本听不懂这位妇女的义乌方言,还是请的县委本地工作人员做的翻译。

那位农妇叫冯爱倩,今年也已80岁。她告诉记者,自己当时紧张得手心全是汗,对“向县太爷告状”一事并没有什么把握。

但是,谢高华给了冯爱倩机会。

两人从冯爱倩的家庭状况,一直聊到义乌现状,聊了好几个小时。

谢高华这才了解到,因为土地贫瘠,从明朝起,义乌当地就有“鸡毛换糖”的传统,当地人在农闲时,会挑着蔗糖走乡串户换鸡毛用以肥田。一些“货担郎”为补贴家用,会偷偷在担子里藏上针线头、纽扣等小商品,在县城稠城镇湖清门和廿三里集镇歇担摆摊,逐渐形成了自发性的小市场。这样的“货担郎”,有几千人。

但这种行为在当时属于“投机倒把”行为,会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严厉处罚,严重的还会被抓去坐牢。

“你先回去,同意你摆摊了。”同样是农民出身的谢高华,十分同情冯爱倩的遭遇,做出了这样的承诺。

“那‘打办’的人再来怎么办?”

“我给他们打电话。”

决策

力排众议允许农民经商 建全国首个小商品市场

1982年,位于湖清门的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

谢高华说,当时送走了冯爱倩,他就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年多以来,中央允许各地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个体劳动,但并未明确允许农民经商。

“但转念又一想,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果农民从事‘鸡毛换糖’或售卖其他小商品能吃饱饭,甚至致富,那就高度契合党中央的精神,这就不违法。”谢高华说,他当即组织县委班子开会,要求干部带头深入到群众中去听声音。

当时有干部劝他“不能再吃第二次亏”,他用“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顶了回去。

据《浙江日报》2018年1月11日报道,“不能再吃第二次亏”,缘于谢高华在衢县担任县委书记时“助长高价卖橘子”,成为了“破坏国家计划搞市场自由化”的反面典型并遭受了批评。但没过多久,《人民日报》的记者来采访,发现衢县的做法让农民增加了很大一笔收入,种橘积极性大大提高,又写了篇纪实稿件,谢高华又得到了肯定和表扬。

与县委班子成员开完会不久,谢高华就带上水壶、穿上解放鞋往乡下走了。

“因为我是才调过来的,很多人不认识我,所以在调查过程中,我听到了大量真实的声音,收集到大量一手材料。”谢高华说,调查结束后,县委县政府最后得出结论:50%的人在合法经营,45%左右的人稍有问题,仅有4%-5%的人的确存在“投机倒把”行为。“义乌的农业发展已经到了顶峰,工业又只有一个黑白电视机厂,农民收入是很低的。如果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情况下,搞小商品经营积累资金补贴家用,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4个月后的1982年8月25日,由义乌县政府、稠城镇、县工商局城阳工商所3级部门成立的“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正式下发“一号通告”,宣布将于当年9月5日起,开放“小商品市场”,允许农民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经商。两个市场分别位于稠城镇湖清门和廿三里镇。

这是全中国第一份明确认同农民商贩和专业市场合法化的政府文件。

10天之后,两个市场准时开放。义乌县相关部门还筹集了9000元钱,在稠城镇湖清门的露天“马路市场”上,建了700多个水泥板摊位。

一时间,湖清门和廿三里镇成了义乌最繁华的地带,每天挤满了人,方圆几十里其他乡镇,甚至其他县的人都赶到这里来买卖。

崛起

推进“兴商建县”战略 “哪怕摘我乌纱帽”

1995年,义乌第四代小商品市场。

两个市场开放了,但新问题也来了。

义乌县委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小商品市场开放后,全县农民都想进城,想经商的愿望非常强烈。这在过去是彻底“弃农经商”,彻底抛弃农业生产的行为,是绝不允许的。

并且,许多商贩开始往返于义乌、杭州,甚至是北京、上海做买卖,这又是“长途贩运”,也是被禁止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谢高华和县委班子再次召开会议,最后得出结论,只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增加集体积累、增加国家税收的,县政府都应该大胆支持。

1982年11月25日,义乌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农村专业户、重点户代表大会。

县委书记谢高华宣布“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当天参加了这场会议的冯爱倩回忆说,在讲到出了问题谁来担责时,谢高华突然提高声音,拍着会议桌说:“出了问题我负责,哪怕摘我乌纱帽!”

到1983年初,短短几个月,义乌“马路市场”上,已出现30多个大类2000多种小商品,吸引了来自全国10余个省份的人来做买卖。

面对日益庞大的市场现状,谢高华又考虑,县委县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疏导和管理。

1984年底,义乌县委县政府一举打破“工业在先、农业其次、商业排最后”的全国经济发展模式,将商业提到第一位,率先于全国制定了“兴商建县”的战略,确定商业为义乌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

更重要的是,谢高华在调研中发现,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税收实行的是八级累进制,也就是经营得越好,税收越高。但市场里几千摊位都是小本经营,价格随行就市,很难随税票计税,税收干部整天像抓贼一样打击逃税。

“这可不行,严重打击了商贩的积极性,甚至可能搞垮市场。”谢高华经过多番调研后,决定支持税务部门进行税改,实行定额计税,也就是每个摊位实行固定税额,目标额度之外不再计税。

《浙江日报》2018年1月11日曾报道,这一政策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让义乌小商品市场得到质的提升,当年的税收也比两年前提高了3倍。

1984年12月,谢高华离开义乌,赴金华市担任地委农工部长。此后30多年间,义乌经历了11位主要领导更替。但不论哪位“一把手”,都把“兴商”作为义乌的首要战略。

1977年,走街串巷的“敲糖帮”。金福根 摄


对话谢高华

“我只是做了一个县委书记该做的”

谢高华的家,在浙江衢州一个非常老旧的小区,家里的摆设很普通,进家门也不用脱鞋。“我是农民出身,我的农民朋友很多,来我家里如果脱鞋的话,他们不习惯。”谢高华说。

家里的客厅、书房、卧室内都摆满了书和报纸,墙上挂着他自己写的或朋友送的书法作品。他最得意的,是自己写的“信仰”二字,“我是共产党员,我的信仰就是为人民办事。”

谢高华家的做饭阿姨说,他很少生病,顶多是烟抽多了咳嗽几声。在吃和穿方面,也从不讲究,“有什么吃什么”。

5月23日,关于网上流传的“冯爱倩找他哭诉并拍桌子”的报道,以及当年选择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心路历程,谢高华向记者再次作了详细回忆。

记者:有媒体报道,当年冯爱倩在办公室向您拍了桌子?

谢高华:没有没有,她虽然很激动,看得出来是带着怨气的,但是没哭也没拍桌子。

记者:当年您和县委班子成员下乡调查了多久?在调查过程中,有没有某一件事让您印象深刻,最终下定决心开放市场?

谢高华:调查了三四个月,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我遇到一个搞“鸡毛换糖”的农民,他的担子里面除了装着拉链、锁头、针线头、鞋垫,还装着不少避孕套。当时我就想,他们做的这些买卖,正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东西啊。

记者:决定开放小商品市场,你有没有怕过?

谢高华:说实话,当时还是怕。但是我就想,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带领人民发家致富,只要义乌老百姓因为搞小商品市场能吃饱饭、能致富,摘了我的官帽又能怎样。大不了回去种田,我本来就是长工,帮人种田出身的。

更何况,搞小商品市场,我们是从实际出发,不是拍脑袋做的决定,是实实在在经过几个月调研,又到上海、大连去考察,又买了很多国外的书来学习之后才做的决定。

记者:听说当时放开小商品市场,又推行“兴商建县”战略,你压力很大,也受到了一定阻力。

谢高华:压力大是肯定的,全国都没这么做。阻力当然也有,因为放开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当年的百货公司和供销社就特别反对。

记者:但是您顶住了压力。

谢高华:不顶住不行啊。义乌的农业已经到了顶点,再好的科学技术,也不可能让现有的农田种出翻几番的稻子。工业上,我们没有任何基础。只有商业上有传统,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记者:外界有“谢高华造就了义乌的今天”的说法,您如何评价您的功劳?

谢高华:功劳谈不上,只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了些事。是义乌人用自己的勤劳实干创造了义乌的今天,我只是做了一个县委书记该做的。


数说义乌

2018年5月中旬,义乌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提供了一份权威数据——

2017年末,义乌市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339.37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158亿元,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分别为66081元和33393元。

同时,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3万多名境外商客常驻义乌,商品出口到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义乌已有13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经开区、2.67万家工业企业,各类经济主体超过380000户。

(资料图由义乌市委宣传部提供)

评论 4

  • 三虎 2018-08-13

    改革开放是正道!

  • fm260175 2018-06-04

    👍

  • 我就是你 2018-06-04

    致敬了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