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评 | 平实录写流沙河:文友来往 余香流长

封面新闻 2018-10-17 19:41 39493

吴茂华分享写作缘由。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多年前,吴茂华读《世说新语》,对其中魏晋时期文人士子举手投足间展现出来的面目气韵、简约玄澹的风貌,感到奇特有趣。“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雪夜访戴”等小故事,看似平淡无奇,寥寥数语,其人物的丰神骨相毕现。令她感到回味隽永,遐想而思之。掩卷叹曰:文人多精怪,  自义而超凡俗立世,难怪其命乖运舛,往往为世所不容。

1992年,中年的吴茂华,与诗人、学者流沙河结为伴侣。两人有共通的文学爱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唤起她自己的写作才华。生活中她亦结识一些文人作家,尤其是作为流沙河的伴侣,她有了诸多近距离观察文人作家的契机。流沙河学识渊博,讲话常常出妙语。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吴茂华与先生流沙河及一群文友,接连几年仲夏时节,到青城山楠木树廖家庄园避暑。一群文友 散坐于院中竹椅喝茶谈天,或古今中外说文论艺,或社会人生关心时政,时而感怀旧事……吴茂华回忆写道,“言笑晏晏中,又以二位最出彩。流沙河话多激动到聒噪,邵燕祥温润言语却深沉如海,诸友亦各有发挥见解。某天下午,我坐燕祥旁边,正听流沙河发言滔滔,燕祥探过头来,小声对我说道:“在当今作家文人中,你家夫君读书杂多,随口说出来的零金碎玉都很有意思,让其随风而散就可惜了。你何不记下留与后人呢! 。’”

流沙河、吴茂华夫妇与余光中

这句话点醒了吴茂华。从此她开始有意识记笔记。多年积累的资料将近有十万字。根据这些实录材料,吴茂华写成了一本书,2018年10月以《草木之秋——流沙河近年实录》之名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也是继散文随笔集《明窗亮话》《读书读人有得》之后,吴茂华出版的第三本书。书中收录“三见余光中”,“散仙达人车辐”,“山精木魅黄永玉”,“与吴冠中遥相呼应”、“贺周有光茶寿” 、魏明伦律诗等,从中既可以看出流沙河交朋结友的韵致丰神、观念交锋、思想旨趣,以及书法心得、阅读之道等,又可以观摩文人之间的过从来往、文脉余香。比如书中还收录余光中1996年来四川所创作的两首诗《入蜀》《出蜀》的手稿影印版,笔迹端庄,墨香可感,见字犹如见人面。

流沙河、吴茂华夫妇与余光中、范我存夫妇。

写成一本好书,光有充足的资料并不够,还要有足够的技艺将其组织表达出来。吴茂华思索了很久。她重读她青年时代尤为爱读的《世说新语》,学它的对人物事件的概括分类法,也学其语言精妙恬澹却又自然生动的描写。全书分为生活篇、文艺篇、文事篇、片语篇、行旅篇等,同时又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因而能做到杂而不乱。文中多采用白描手法,质朴精炼,表现出相当的文笔纯熟度。

吴茂华在家中

与一般的写名人轶事趣闻的书不同,吴茂华写的是流沙河,对流沙河的文人风采有了客观平视生动的记录,但整个表达过程,也渗透表现出她自己的文学修养、审美智趣。吴茂华少年时代就喜爱阅读中国古代的笔记、小说、诗词以及欧洲十八九世纪的古典浪漫的文学作品,这些优雅的营养给她的灵魂打上了垫底的印记。她还尤为欣赏章诒和和董桥的随笔,“他们的文笔非常漂亮。”这种文学滋养,也体现到全书的多个细节之中。比如,1999年,吴茂华与流沙河前往新安的一次行旅。吴茂华这么写:“当日晚,我与流沙河宿于园中侧室。夜色下,蟠蜿的粉墙,青瓦屋顶的亭榭,皆笼罩在黑静之中。蛰庐的一扇窗里漏出一-线灯光,摇曳于树木的影子里,更显出一片神秘。我躺在床上,听屋墙边低细的虫吟,想起白日里所见,就在身边近处,那斋中志石上一千多古人的亡魂,该是怎样寂寞徘徊?美女马凌虚者又该是如何的不甘?假如那石头上的文字可变作声音,千唐志斋中岂不鬼语啁哳,唐音喧喧。沉思冥想中,只觉天地寂寞,仿佛置身于聊斋故事中,身上顿生出寒意来。夜已深,长时间静寂中,远处传来火车隆声,将我的感觉拉回到现实中来。”

流沙河、吴茂华夫妇与友人

坊间写名人文章、传记类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其中有不少容易犯的毛病或者陋习——说好不说歹,对所谓的名人大家就更是抬举过分,仰视弥高。吴茂华懂得,人皆有瑕疵毛病。此是常识。她与流沙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耳鬓厮磨已有26年,难免窥见那月球暗的一面,但如何描画其真实面貌,使吴茂华颇费踌躇。后来她决定,客观白描,摒弃文学铺张夸饰,拒绝发水灌料,而是诚实记下他的言谈举止。“用一种平视的眼光,留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东西。以后如果谁想对流沙河有深入、全面的了解,我想,我这本书应该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资料。”

评论 1

  • 我就是你 2018-10-17

    不错👍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