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未然之女张安迪:父亲与冼星海“偶遇” 奏响了时代最强音《黄河大合唱》|70年70人·人文④

封面新闻 2019-07-17 23:32 57811

在延安再次唱响《黄河大合唱》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荡气回肠、奋发昂扬,是民族精神的伟大赞歌。《黄河大合唱》从1939年春天在陕北唱起,如燎原烽火迅速燃遍全中国,鼓舞着中华儿女浴血奋战。传唱八十载,它依然在中华儿女心中回响。

时间进入2019年4月13日,在《黄河大合唱》公演80周年纪念日,词作者光未然(又名张光年)的女儿张安迪,与曾经经历过那段硝烟岁月的抗敌演剧队第三队队员的后人组成黄河寻访团,相继奔赴山西宜川、黄土高原、壶口瀑布、延安,寻找和重温《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之路。

日前,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光未然的女儿张安迪,听她讲述了这首传世经典作品的曲折诞生。

张安迪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如果父亲没摔断胳膊

可能就没有《黄河大合唱》

光未然创作《黄河大合唱》时,正值第二次国共合作,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第三队在吕梁山游击区慰问抗日军民。在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和从永和县永和关坐船西渡黄河时,他目睹了黄河纤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于是创作出抒写民族苦难、斗争与光明前景的长诗《黄河吟》。

1939年1月,因一只胳膊被摔断,光未然被送往延安,并在当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年轻时的光未然

冼星海在创作

同年3月,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

《黄河大合唱》总谱

《黄河大合唱》被誉为“民族危亡时刻奏响的时代最强音”,是中华文化的里程碑式作品,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

张安迪说:“《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存在一定偶然性,但偶然中充满着必然。如果父亲没摔断那只胳膊,可能就没有《黄河大合唱》。因为他就不会被送到延安,也就不会见到老朋友冼星海。

关于《黄河大合唱》,张安迪披露了一个细节——《冼星海日记》里写得很简单:“看光未然,医院。”在张安迪看来:“冼星海去看光未然时,他俩应该已经讨论了合作创作一个大型作品的想法了。因为我父亲最后完成的《黄河吟》是按乐章来写的。”

当年排练《黄河大合唱》

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指挥邬析零回忆“很激动”

光未然生前接受采访的一段影像中曾回忆:“大家听我朗诵《黄河大合唱》的诗词,我从头到尾念这个四百多行歌词。大家当然给我热烈地鼓掌了。星海在边上坐着凝神地听着,当听完最后一句的时候,他一下子站起来跑到我面前,一把把稿子抓住,‘我有把握写好它’。”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了巨大反响。

指挥邬析零生前曾回忆:“因为我们全队的人都渡过那个黄河,所以我们在唱这首歌的时候,我们有那个生活有那个情景。当时我们唱的时候,连我们自己都很激动。”

因为胳膊受伤缠着绷带,光未然当时穿着一件大披风,披风遮着那只受伤的胳膊。之后,光未然的那只胳膊就一直未曾恢复,手臂只能直着不能弯曲。

年轻时的光未然

黄河寻访后人重温创作之路

在黄河边上唱响全部曲目

在《黄河大合唱》公演80周年之际,张安迪和弟弟张安东,与当年曾经经历过那段硝烟岁月的抗敌演剧第三队的后人、推广和研究黄河大合唱的工作者,共50余人组成黄河寻访团,重温《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之路。此次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纪念《黄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演唱会,从壶口瀑布到延安,震撼人心。张安迪说这场寻访活动策划了两年多,有海内外众多人士参加,澳大利亚纳维塔黄河合唱团、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以及交响乐团等承担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唱和伴奏。

“80年前,父亲和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并于1939年首演,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80年后,我们再次在这里唱响这部作品的全部曲目,特别有纪念意义,我们也是第一次到延安寻找旧址,太激动了。”张安迪说。

澳洲有个黄河合唱团,2000年第一次排练了《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在悉尼歌剧院首演,那也是张安迪第一次从头到尾把组曲练会了,之前她只会唱《保卫黄河》《黄水谣》。“现在,所有内容不带谱都能背下来。”

本次80周年巡演,经过一年的筹备,在原作的基础上加入了创新元素。比如,将《黄河之水天上来》章节的朗诵由最多两人改为多人合诵等。为了确保演出水准,合唱团请来旅日琵琶大师涂善祥、中国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原昆士兰歌剧院男高音拉菲尔加入演出。

“到了山西永和县,九曲十八弯,景色特别好,那里有我父亲手书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巨型雕塑。4月13日最大的一场表演,有黄河合唱团与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加上乐队,一共三百多人,很壮观,我们也特别激动。”在永和县演出时,黄河合唱团集体捐款两万四,希望当地政府成立一个少年黄河合唱团,传承这种精神。

再次唱响《黄河大合唱》

追忆父亲经常熬夜写文章

话不多与子女交流也不多

从延安归来,张安迪一行相继参观了杜甫草堂、武侯祠、都江堰、青城山,后又来到四姑娘山以及丹巴藏寨、康定。青城山不远有一个熊猫谷,环境优美,游人稀少。能如此尽兴地近距离看熊猫,让他们大呼过瘾。漫步在杜甫草堂和武侯祠,张安迪深深沉醉其中,这里的一草一木,古韵与诗意,令她流连忘返。张安迪说:“这里面有着上千年的文化,充满了文化氛围,有时间能在这静静地坐着,很好。”

采访间隙,张安迪给记者放了一段录音,那是光未然先生1957年在北大朗诵《黄河大合唱》的原声,有三弦伴奏。他的声音略有点湖北方言,但很清朗,颇有韵味。

那时,光未然已经44岁。张安迪说:“他(父亲)喜欢朗诵诗,刚一接触黄河,他的灵感就被激发了。”

光未然之女张安迪参观杜甫草堂

在张安迪的记忆里,她小时候,父亲很忙,经常熬夜写文章,所以父女之间平时的交流并不多。家里有很多很多的书。张安迪15岁去了东北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几年后,回北京再见到父亲时,父亲话也不多,只是说“我的女儿已经长大了”,然后列了一个长长的书单对张安迪说:“这些书得看看。”父亲始终是那种诗人气质,彼此话不多,心里却似明镜。

张安迪后来考上大学,只有周末能够回家,大学毕业后,出国。反倒是晚年时,光未然与子女的交流还多些。他一直很认真地给张安迪写信,父女之间书信来往不断。“对我们很关心。”张安迪特别提到,晚年的父亲,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非常有兴趣,特别爱和年轻人聊天。

黄河寻访团有个人是张安迪弟弟张安东儿时的伙伴,他回忆说,自己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喜欢文学的他经常有机会就和光未然伯伯聊天,那段时光让他此生都受益匪浅。从这段讲述中,张安迪似乎感受到父亲在与子女分离的日子,那种心境。

这次寻访,张安迪看到了壶口看到了黄土高原,尤其在宜川,面对壶口瀑布唱《黄河大合唱》,她非常激动。虽然黄河合唱团的人来来去去换了很多,但每一个新加入者在演出前都会紧张排练,都被她的精神所感染。

张安迪始终相信:有华人的地方,一定有《黄河大合唱》。

更多阅读

革命歌曲诞生记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创作背后的故事

《我和我的祖国》 著名曲作家秦咏诚用20分钟创作这首名曲

评论 3

  • fm605210 2019-07-24

    [得意]

  • 偷吃火锅的山人 2019-07-18

    点赞!

  • 北海之滨 2019-07-18

    👍👍👍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