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滕晗
6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我把丰收献给党”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农业农村领域党员代表走进新闻发布厅。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孔明是五位代表之一,他长期从事农业害虫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研究工作,带领团队研究阐明了草地贪夜蛾、棉铃虫和盲蝽象等重大农业害虫在我国迁移为害规律和灾变机制,研发的精准监测、早期预警和绿色防控技术为我国农业生产虫口夺粮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在《科学》《自然》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
“病虫害防治,关键就在于监测预警。如果说我们能够早知道、早预警、早防治,那我们对病虫害的防治就非常主动。”吴孔明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孔明(图片来源:国新网)
以草地贪夜蛾为例,这种最近几年的世界性重要农业害虫就是吴孔明团队的研究对象之一,“它原产在美洲,后来从美洲传到非洲,再从非洲传到了东南亚,然后迁入我们国家。每年春季,它从东南亚国家进入到我国,给我们的玉米以及其他作物的生产构成非常重要的影响。”吴孔明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主要在中缅边境围绕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开展工作,支撑我国对害虫的防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吴孔明认为,科研工作要做到“顶天”和“立地”。所谓“顶天”,就是要有探索精神,要对农业的一些科学理论,尤其是前沿性的工作有所创新,有所探索,要用最先进的植物保护理论,来指导植保科学研究和植保工作。
“所谓‘立地’,就是要把我们的工作和我们国家的产业需求、和病虫害主要的发生区结合起来。”吴孔明说,他表示,接下来,自己和团队还要发挥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科研一线,在艰苦的地方,围绕着病虫害防治的一些重大需求,一步步地做下去。“我们要把草地贪夜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目标,不仅是要把这个虫子在我们国家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给做清楚,保障我们农业生产安全;同时我们要把一些科研技术成果用于东南亚和其他国家草地贪夜蛾的防控,为全球的植保工作、全球的粮食安全,作出我们中国科学家的贡献。”
谈及梦想中的农村应该是什么样子,来北京已经二十多年的吴孔明坦言,如今,小时候农村的场景时刻在脑海里浮现,他希望现在的农村,既能让农民享受城市人享受的科技支撑的服务,有城市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同时,也能够留住乡愁,把田园风光融入到文化中,融入到自然生态,形成和谐美好的现代化农村。
评论 0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