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四川2021年高考作文:做可为之事成为有为之人

封面新闻 2021-06-07 14:34 63006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刚刚,四川省2021年高考出炉,一篇“可为与有为”的文章,发人深思。

封面新闻第一时间通过封面直播专访了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语文教研员,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组组长段增勇。

他赞扬,思辨性、独立思考的价值性在2021年四川作文题中得到了充分发挥,“题目鼓励学生根植于历史、时代、未来的背景中,思考个人生命价值的意义,估计写得好的同学会比往年多一些。”

段增勇 (左)


材料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

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

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专家点评:

今年的作文命题没有超出预想和预判的范围,站在理想、责任、使命的高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思辨性、独立思考的价值性在今年作文题中得到了充分发挥。

可以说,近年来,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理想、责任、使命的教育,学生写起来不会有太大难度。但是要写好,就不能只停留在对历史圣贤、当代人物人生经历浅表层的理解上。

从审题来说,学生要注意,“可为”是价值性判断,“有为”是结果性的追求,“可为”与“有为”两者之间存在着逻辑联系,“有可为,必有为”,“可为与有为”不是一个二元思维的切分判断,“可为和不可为”才是,因此这个命题在思维内涵上有因果关联,有事理逻辑,有丰富性和深刻性。

“可为”是方向性确定,“有为”是过程和结果的呈现;“可为”是值得去做,“有为”是坚持去做,做可为之事成有为之人。经过这样的推断,学生可以找到写作的闪光点。

在写作中,要根植于对生命真诚的态度、认真的精神,对历史圣贤、当代先锋人物有真切的感受,要有深入沉淀。而不是仅停留在事实性、个人事迹的粗浅了解上,要深入到任务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格。

段老师推荐同学们看一部电影《觉醒年代》,从时代理想看未来之中国,看个人命运与时代、与国家、与未来的关联与结合。尤其是进入高中学习的同学,要努力培养对生命的真诚态度,涵养自己的生命精神;要阅读拨动心弦、开启思考的文字内容;要在审美鉴赏和文化思辨上进行阅读与写作训练。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追慕先贤圣哲,学习时代先锋人物,丰富自己的生命文化内存,提升自己的审美感受和文化辨识能力,以他们为生命之镜,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做更好的自己。 

评论 3

  • 许彦twins 2021-06-08

    好难得高分

  • 强强仔 2021-06-08

    这次命题作文真是有水平,必须赞一个👍可为与有为历来就是青年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现在都没有这个觉悟,那真是遗憾。上世纪的年轻人真的思考过吗?本世纪的你们一定会认真思考过吗?

  • 李玉泉 2021-06-08

    👍👍👍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