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现|大良城 宋蒙拼死争夺17年

封面新闻 2018-05-16 21:35 41145

邱秋 文/图

关于大良城

大良城又名大良坪,离广安主城约40公里,与重庆合川的钓鱼城齐名。古时因其四周岩石陡峭,周围数千丈,高数百丈,寨形如莲瓣,故名莲花山。

宋端平二年(1235),广安军治响应四川制置宣抚史余玠为抵御蒙军将军治地迁至山寨占据制高点的号召而修建。城的四周有护卫的小城和寨堡,东有大岩寨、曾家寨,南有太平寨,西有双鱼城,北有号称“一峰插天”的小良城,小良城可以监视并钳守渠江,为大良城的天然屏障。从西、从北,大良城可控制渠江水路,从北、从南可控制广安通向大竹的陆路,是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塞之地。仅在1258年至1275年短短的17年里,此地曾在宋蒙两军之间拼死争夺,几番轮回,最后陷入元军之手。此后至民国的700余年间,这里又上演了无数次战争。

大良城西门湾外是一条较为狭窄的石头路,人称走马梁子。走马梁子路宽不足十米,是由一道石头山梁整体开凿而成。路的两侧是几十米深的绝壁,人行其上,如有恐高症的话还真有些害怕。沿着这路前行可以看见前面的一座山丘,状似地堡,人称状元坟(也称夫子坟)。到底这坟是葬的那位状元,是否确有其事,当地百姓没能给我一个确切的回答。

这座城寨曾经喧嚣过,但这喧嚣只有短短三十年。

这座城寨又是寂寞的,而这寂寞一来就是八百年。

一个春阳高照的日子,我缓步行走在一片寂静的城寨上,想找寻到当年古战场上的喧嚣。然而,那喧嚣早随几百年的风雨飘散而去,留下的是平和,是静谧,即使有一点声音,那也是茅屋瓦舍里的鸡犬之声,是大黄葛树下眼神浑浊的老人拉家常时的缓缓细语,是寨上人们望着我这陌生来客时诧异的目光。而这静谧留给我的则是一位访古者的遗憾。

这座城寨就是位于广安市前锋区境内的大良城,一座曾经在南宋王朝统治者眼中充满期冀,一座在蒙古铁骑指挥者手下不知被重重指点了多少次的城寨,一座被人们称为能与合川钓鱼城齐名的川东抗蒙历史名寨。

大良城塘堰,堤坝是用上好的大青条石砌筑。当年大良城军民饮用和灌溉的主要水源即来自于此。

军事要塞

一控渠江二钳陆路

有人说,大良城始筑于唐代,目前没有确切依据,但建立于宋代,兴盛于南宋末年是不争的事实。

今天的大良城,古战场风貌已消失殆尽,站在山下,远眺横亘于千丘万壑间的寨城,气势还是那样雄伟:悬崖依旧陡峭,山壁令人胆寒。如果围绕山崖转一圈,确实还能让人想象到冷兵器时代此处易守难攻的险要。一条蜿蜒的乡村公路可以让汽车轻松地登上城寨。公路贯穿山寨,把寨上的小东门与东门连接了起来。

大良城,古名大良平,这里的“平”字与“坪”相通。寨上除西门湾地势稍低外,其余地势可算平缓,没有大的起伏。当地百姓将全寨分为九塝、十三沟、二十四个拦垭丘,据说全寨还有六道山梁,诸如碑梁子、黄葛梁子、庙梁子、砖梁子、走马梁子等。

大良城又名莲花山,系因此寨山形如盛开之莲花。资料记载,大良城海拔429米,相对高度为100米。对大良城较早描绘的有《方舆纪要》,书中称此地:“石岩四绝,天然险固”。民国版《广安州新志》中的“岩险志”称其“山势奇峻,周围数千丈,高数百丈”,乃“石壁四绝之地”,因而“地控川东之西,与钓鱼城为形势之要。”确实,大良城四周多为高约10余米的悬崖峭壁,当年只有山丘之间的几条小道可以进入城寨。西北两面可控渠江,东南两面可制约广安与大竹之间的陆路交通,因而是一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塞。

大良城有多大?有人曾对山寨的周长做过实地测量,绕城一圈整整有四公里,可见山寨是很大的。山寨大,城墙规模自然也不小。宋朝末年筑城后,大良城城墙曾几经修缮,主要集中在清嘉庆年间、咸丰五年和民国四年。然而多年来,这些石头垒筑的城墙已难看到。当地村民说,当年城墙上的石头要么被农民撬去砌了房屋,修了猪圈,要么就是抬去修了渠道水塘。

站在大良城上,环顾四野,渠江从城寨很远的西北和西南静静流过。与合川钓鱼城不同的是,钓鱼城下就是嘉陵江,山崖前就是水军码头,而大良城与渠江却相距六七公里之遥。大良城四面有许多小山寨、小山包。东面有大岩寨、曾家寨,离东门不远处有一兀然耸峙的独立山丘,与大良城相对而立,当地人称之为“对山”;大良城的南边,是太平寨和石谷寨;西边是双鱼城。为何叫双鱼城?寨上没人能说出其因。古志上却有说法:“双鱼城,州东五十四里,以石似双鱼形名。下即梭罗溪。”寨的北面,是著名的小良城。

大良城,古名大良平,,又名莲花山,系因此寨山形如盛开之莲花。当来到北门往南看去,只见绵延的山崖之石如莲花般一瓣一瓣依次排列,恰如观音所坐的莲台宝座形状

民国风云

郑启和曾在此建兵工厂

这样一个高耸的山寨,水源相当丰富,有塘堰十来口,水井十九口,其中的一口最大堰塘面积约10余亩,堤坝是用上好的大青条石砌筑,坚固无比。当年大良城军民饮用和灌溉的主要水源即来自于此。至今,它还是大良城上百姓主要采水地。除了塘堰,这里的山泉也很丰富。在小北门和东门各有一股山泉水,小北门的泉水每小时可以接20挑,相当于一吨水,东门的泉水可接10挑。

正因大良城山势险峻,地处要冲,耕地较多,水源充足,所以才有了余玠将其作为广安军治所在、使之成为当年抗元重要据点的决策。

站在城寨最高处的黄葛树梁子,全寨一览无余。昔日蜿蜒曲折的城墙已经没有了,有的只是零散分布于寨上的座座不成规模的民居,还有生长于四野的黄葛树。一些空地里,老百姓正操作着耕土机在整理土地。“突突突”的马达声打破了城寨的寂静。沿着寨上往东门去的小公路,来到了一条小街,当地人称之为新街。主要是用当地盛产的青砂石铺就而成。街道不宽,房子多为典型的川东民居风格,青瓦房屋,临街一色木板铺面,也还古朴。

寨上人说,这里当年很热闹,八个生产队,八百多人,是大良公社(后改为乡)所在地。供销社、学校、商铺一应俱全。后来这里取消了乡的建制,加之公路修通,寨上便清静起来。离新街不远有一个大石坝,俗称砖房梁子。称其为砖房梁子是因为这里当年有一砖砌的四合院。相对独立,一楼一底。

据说这砖房小院是当年地方武装首领郑启和在大良城居住的地点。郑启和,同盟会会员、广安代市人。上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曾随熊克武征战,官居师长,后离开军界到上海办厂。“九一八”事变后,郑启和回广安搞实业救国。在天池打锣湾一带兴办纸厂、硫磺厂、煤矿。同时在木耳湾、大良城等处建有三处兵工厂。并以大良城为据点,组建了一支拥有近千余支步枪、人数上万的私人武装。

郑启和在这一带杀富济贫,占山为王。其势力范围内,禁捐税,禁大烟,抗丁抗粮。郑启和的行为自然引起国民党政府的关注与不满,1941年夏天,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计约4万余人对其围剿,郑启和兵败,急火攻心,双目失明,被围困于离大良城不远的梭罗乡辛家石坝萧家大田,饮弹自杀。

由于年久失修,房屋已十分破败。当地村民说,这院子有几堵墙壁很特别,里面为夹层结构,宽度可容一人在里面躲藏或侧身行走。这样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基于当时社会动荡的局势,用作房主人临时藏匿。

大良城大北门内景

重要遗存

明万历《禁童婚示谕碑》

1983年,四川大学著名历史学家胡昭曦曾到大良城考察,确定城门十二座,包括东门、小东门、南门(内外两道)、小南门、西门(内外左右四道)、小西门、北门(内外两道)、小北门。在村民的带领下,沿着新街来到东门。当年的东门是一道拱形石门,寨门前一条石梯通往山下,多少年来人们就是在这梯路上来来往往。遗憾的是原本保存很好的东门也在近年因修建进寨的公路而被拆掉,只剩下门上那棵黄葛树还在风中孤零零地站着。

东门据说是大良城所有城门中最为壮观雄伟的一座,左右两侧是刀削斧劈般的石壁。如果站在东门关前,真会生出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东门的左侧石壁上,残留有一些摩崖文字,难以辨认。不过在《广安州新志》的《金石》卷内还有记载:“大良城东石刻:‘云根’一行,‘寒冽’一行,高各数尺许。绝壁上刻‘云根寒冽’四大字,款题‘明嘉靖壬子岁,安城伍思韶书。’下有清泉自石罅流出,虽岁旱不竭,又花园王德完旧宅亦有此四字。”伍思韶为何人?江西人氏,明朝嘉靖年间任广安州知州。

另一处石刻为《大良城东门石记》,古志称:“残字高八尺,广六尺,字正字,径一寸半,约十余行,残缺十之九。当在景定初……案《元史》,中统三年蒲总管已移夔东路。”胡昭曦教授判断这就是那块《大良城东门石记》。

最让我惊喜的是,在这里找到了那块著名的石刻明万历《禁童婚示谕碑》,这碑现存于东门右侧不远处的石壁底部,碑的旁边不久前被人建起了一个倚靠岩壁用水泥造成的极简陋的神龛,外边还用红色的瓷砖装饰,这碑刚好就被神龛所遮掩。拢开石壁底部的杂草,石碑真容涌现。虽已风化不少,但不少字迹清晰可辨,回家对照资料整理如下:“都察院示谕军民人等知悉:今后男婚须年至十五六岁以上方许迎娶,违者父兄重责枷号,地方不呈官者一同枷责。万历九年十一月吉分巡道刻石,守御所奉镌。”

据胡昭曦教授介绍,“类似这样的示谕碑文,在四川省其他地方也有发现,说明当时对童婚问题的重视和严厉禁止。” 这证明了明太祖洪武年间颁布的男十六,女十四方可婚配的法令。当年将此法令刻于石壁之上,正是一种长期的普法宣传。

小西门附近的张口石

北门险要

设两道寨门防御入侵

东门右侧,是一段峭壁。在离门大约两百米处的石壁上,有一处危岩凹了进去,离岩顶约几米处,一根长约三四米、宽窄约一米的石条横搁在凹岩石壁两端,就象一道石桥飞架于此。当地人说,这就是有名的“神仙桥”(也叫仙人桥)。站在岩下仔细打量,这桥确实很险,如非武艺高强之人真是难以飞身上桥。

看罢东门去北门,路上要经过小北门,此门现已被杂草所掩盖,从它旁边路过,几乎难以发现。小北门城门不大,保存还较完整,但石梯很陡峭狭窄。虎啸城上的插门,也是刚能容下一个人的陡峭通道,和小北门十分接近。

过了小北门,前面不远就是北门了,这是大良城一道较险要的城门,站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见对面的小良城。北寨门并不宽阔,是由两道圆拱形制式城门构筑而成,两门的拱顶之间未曾封闭,犹如留有一个大大的天窗。人立其间,举头上望,蓝天白云就在眼前。寨门为何要设计成这样里外两道呢?难道是考虑第一道寨门被攻破,还可凭借第二道寨门防守吗?这两道寨门之间的上方设计成天窗式,是否是让寨城上的守军能够从上往下对已经突破第一道城门的敌军居高临下进行攻击,置其于死地?把进攻者放入一个狭小的空间打击,在冷兵器时代这是很有效的防御办法。

一条原始的石板路沿着陡峭的城墙根向山下蜿蜒而去,与下面深深的峡谷相连接。和东门外相对平缓的地势相比,这北门之外不是很容易集结兵力,即使集结,陡峭的地形也难以让兵力有效展开突击,甚至进攻者即使用火炮攻打,也不易直接瞄准北门轰击。

沿着山崖继续前行,来到大良城著名的景点“张口石”。这个“张”字,当地人念“zha”,意即“开裂”、“分开”。村民说,这张口石很奇特,它的上半段自然地与山崖分离,远处看去犹如一根独立的石笋。张口石上有一小坑,常年积水,人称“一碗水”。即使天旱之时,周围的土地开裂,植物干枯,而它的坑内却始终有水,从不干涸。张口石的另一奇特在于,如果站在北面的寨城下来看这座山石,巨石就是一个侧面的人头像:有头发、额头、眼睛、鼻子、嘴巴、下颚,其形态之逼真,令观者无不为之抚掌叫绝。

大良城上的老建筑

评论 0

  • 还没有添加任何评论,快去APP中抢沙发吧!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