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底稿|可敬!整个家族都与农学密切相关 袁隆平亲友:“摔那一跤影响太大了!”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底稿 2021-05-23 22:19 65712

封面新闻特派记者 刘秋凤 张杰 杨峰 湖南长沙现场报道

5月23日,长沙的雨一直下。

明阳山殡仪馆外,望不到边的群众,持花排队,等待着与袁老“见最后一面”。

在袁老工作的地方,“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办公大楼外,鲜花越摆越多,告别的字条在雨中被打湿,“先生之风,山高稻长”“愿永远记得灯塔,每晚入梦都有稻香。”

在整个湖南农科院大片区,多家大楼前都挂着黑色条幅“沉重悼念袁隆平同志”。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不远,是袁老生前做试验的稻田。

稻田正青,袁老远行。站在田埂之上,能清晰听到研究中心内传来的哀乐,相互印衬,令人感伤。

封面新闻记者也从明阳山殡仪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老住宅多次往返,见证诸多令人难忘的一幕。

“叔叔走的时候,很安详。”袁老的侄子袁丰年从新疆赶到长沙,他告诉记者,袁老希望水稻走向全世界,遗憾的是,袁老在新疆试种"超级稻"技术还未成熟,也成为他的遗憾之一。

明阳山殡仪馆外,群众自发送别袁老

对话袁隆平家人

传承袁老精神 整个家族与农学都关系密切

在袁老住宅外,袁隆平侄子(哥哥的儿子)袁丰年神情肃穆,望着这栋住宅小楼,陷入了回忆。1999年到2002年,他曾从自己长大的新疆来到长沙,在隆平高科工作,住在叔叔袁隆平家里,就在这个小楼住,“叔叔在二楼住,我在一楼住。这三年,是我近距离接触叔叔的三年。”让他记忆很深的是,袁老每天5:30就起床,锻炼身体,或者到稻田里去看看。我从新疆来,本来就与内地有时差。当时我就觉得早上5:30起床了,有点痛苦。”

在袁丰年的印象里,袁老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研究水稻上面,“他很少过问生活上的事情。从他那种专注的精神上,我是学习到很多东西的。他对杂交水稻的痴迷之深,用他曾经有一次对来访的记者说的话就是,“我三个儿子身上在哪块长了个痣,我都不知道,但是在水稻上长个什么东西,我是很清楚的。”

袁老有三个儿子。其中小儿子袁定阳和儿媳段美娟所从事的事业,跟父亲一样,都是杂交水稻研究的高级专家。作为袁老的侄子,袁丰年说,自己虽然不是从事杂交水稻方面的研究,但也是跟农学相关,从新疆农大毕业后,具体从事的是辣椒方面的研究。让袁丰年欣慰的是,“我女儿学的也是农学,专业就是研究杂交水稻。”整个家族与农学的密切联系,让袁丰年说,“虽然袁老不是我直接的老师,没有在课堂上教过我,但对我从事农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袁隆平的外侄邓先生也在从事杂交水稻的相关研究。袁老过逝的前一天,他曾在医院陪护。

“当时袁老的身体状态就不是很好,血压比较低,其他身体指标也偏低。”他告诉记者,当时袁老的意识已不太清醒,但嘴边一直悼念的都是杂交水稻的事情,到22日离世没有为家人留下其他遗言。

袁老家门口

学生和前助手

在海南摔跤前 袁老反应力、精神状态都很好

袁隆平曾任职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原湖南省安江农林学校),后成为该校名誉院长。

1983年,张振华从安江农林学校毕业后,曾当过袁老的助手。张振华与袁老的最后一次见面是今年3月29日。“那时候,袁老没有摔跤,记忆力、反应能力都很好。”张振华说,老年人怕摔跤。摔这一跤,对袁老的身体产生了很大影响。

2020年的11月,湖南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校长王田聪也和袁老在海南见过一面,“当时袁老的精神还非常好。”

世事难料,短短数月后,袁老离世。

这次来送别袁老,张振华的感触很深。他看到很多年轻人和小孩子来送别,“这说明我国青少年越来越尊重科技人物。”他说,袁老的离世让国人悲痛,但袁老会影响未来很多代人,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

5月22日中午袁隆平在长沙逝世后,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的官网首页改为灰色。学院4000余名师生自发在校园广场举行了悼念活动,师生们唱起《送别》,并集体三鞠躬后齐声高喊“袁爷爷,一路走好”。 活动结束后,仍有许多师生伫立,久久不愿离去。

王田聪在5月22日见过袁老的家人后,于5月23日下午再次前往袁老家中慰问,袁老的家人告诉王田聪,袁老师在弥留之际还和三个孩子讲,他最放不下心的事情是杂交水稻,孩子们要支持杂交水稻的工作。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门口,放着很多鲜花

金华市金东区农业农村局局长:

引进超级水稻 袁老最关心亩产目标

守候在袁老家门口的,不乏从外地赶来的,与袁老仅有一面之缘的人。

5月23日下午2点,袁隆平家门口,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农业农村局局长何建军已经等待多时,他和副区长一起,站在门口排队,希望到家里悼念袁隆平院士,并与其家人见一面。

今年2月20日,何建军在海南见过一次袁隆平,面谈了约1个半小时。“他当时思路清晰,讲话虽然有点气喘,但提到水稻事业,精神就上来了。”他告诉袁老:“金东区也种了一些您的超级水稻品种。”

“你们亩产多少啊?”这是袁老最关心的问题。“我们第一年亩产就达到了1400斤左右。”听到这个回答后,袁老很高兴地说:“不错!我的目标双季亩产是3000斤,这个目标在试验田里已经成功了,希望在其他地方也能达到这个目标。”

何建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非常感动。

何建军当时告诉袁老,金东区有一万多亩土地整治项目,这片土地计划种上超级水稻。袁老一听,非常高兴,并为金东区亲笔写下:“金华市金东区万亩水稻高产示范区”几个字。

“一开始,袁老趴在茶几上写。后来他让秘书扶他到卧室的桌椅处,认认真真得写完。”当时的画面历历在目,面对袁老的离世,何建军似乎有些难以置信。又再等了一会儿,细雨之中,他们一行人走进了袁老的家,与袁老的儿子见了一面。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封面新闻】所有,今日头条已获得信息网络传播权独家授权,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 8

  • 半山堂 2021-06-03

    关注

  • 叶子 2021-05-24

    [流泪][流泪][流泪]

  • Django是我 2021-05-24

    [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