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上封面丨80后西油人邓启志获评全国“最美志愿者”: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4-22 16:57 52158


封面新闻记者 熊英英

一身红色工装,笑容阳光充满精气神,这是邓启志给人的第一印象。今年32岁的他,是西南油气田公司川西北气矿信息管理部副主任。作为公司的年轻干部力量,承担着推动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流数字化大气田”的任务。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资深”青年志愿者。自2013年参与志愿服务以来,足迹踏遍了四川江油市周边乡镇、村庄,到达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等地,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00余次,组织捐赠物资价值1200余万元。

走村宣传

今年3月,邓启志获评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中“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面对随之而来的鲜花掌声,他却表现得很平静。7年坚持,做公益于他而言已经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既是邓启志做公益的初心,也是他对于工作的态度。“未来的事谁也说不清楚,不如踏实走好当下每一步。”

天然气场站数字化建设

牵着光缆跑遍山间地头

10天完成15公里线路建设

2011年大学一毕业,邓启志就进入石油行业,工作第一站是西南油气田川西北气矿原梓潼采气作业区,主要参与两化融合体系、气田信息化等信息化工作。

“当时气矿的数字化气田建设刚起步,需要人员,我就主动申请参与了这项工作。”邓启志提到,面对新技术建设无经验可循,只能自己摸索,“白天学干讲、晚上读写想”成为了工作常态。

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事实上,所谓信息化建设并不是每天盯着电脑屏幕,整理分析数据这么简单,大部分时间同样是在荒郊野外、山间地头奔走。

2016年,川渝地区第一超高压含硫气井——双探1井投运在即,需要搭建一条从剑阁县普安镇至该井的通信网络,单位安排邓启志全面负责处理,施工单位给出的工期是20天。

“时间紧、任务重,必须一次性成功,没有返工机会。”邓启志介绍,光缆线路施工工序复杂、经由的环境复杂,除了物资筹备、还要协调光缆铺设占用田地可能存在的纠纷等等。为了节约时间,他带着施工单位,一米一米的牵光缆跑现场,在没有路的地方自己踩出一条路,经常从白天一直干到深夜。最终,提前10天完成了15公里光缆线路的搭建,保障了双探1井生产数据的顺利传输。

不仅如此,工作期间,邓启志还参与了《网络终端在线监测系统》等多个科研项目,多次荣获公司青年科技创新创效优秀成果奖。

如今,178座信息场站,230公里光缆线路,35项应用系统,22671个动静态数据、1857次设备巡检,9120公里行程。在邓启志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川西北气矿运行情况都能通过线上管理系统尽收眼底,数字化气田建设成效初显。

坚持志愿服务7年

做公益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

邓启志笑称自己是个闲不住的人。工作之余,他爱好做公益、摄影、攀岩绳降、

旅行等一切户外活动。不仅是西南油气田公司“宝石花”志愿服务队志愿者,还参与了石油人全国性公益性组织“滴水公益”,组织编写志愿者服务管理手册,发起了“彩虹盒子”等公益品牌活动。

“做这些事情,让我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温暖和快乐,同时也能提升自己。”邓启志说,最初参与志愿者服务是受到同事影响,被他热心公益、积极向上的态度所感染,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扎入了这个群体。

从一开始的打捞河道垃圾、宣传环保,到为凉山州布拖县捐款捐物、开展助农课堂,疫情期间还带头组建志愿突击队,协调购买防疫物资,协助企业生产防疫设备。用他的话说:“都是些生活小事,谈不上创新,但贵在坚持。”

邓启志“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

在这期间,邓启志认识了众多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他向记者分享了一位江油市社区志愿者徐金发老人的故事。徐金发原本是江油某单位的退休工人,因为不想看到传统的磨刀磨剪手艺消失,便买了辆老年三轮车,驮着磨刀石和一根长凳子,每天走街串巷为居民义务磨刀,十余年间免费磨刀5万多把。

“几年前老人去世了,我们就想着把他的‘衣钵’继承下来。”邓启志介绍,目前志愿者服务队已在江油市12个社区驻点,定期开展便民磨刀活动。去年,广东一家企业从媒体报道中得知了这件事,还免费赠送了两台磨刀机,让他倍感欣喜。

现在,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邓启志的一种生活习惯,未来也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他的想法很简单,“希望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用行动传递温暖和正能量。”

评论 1

  • bala 2021-04-22

    榜样!

我要评论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