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能改变什么?这些少年乘风破浪的故事,告诉你答案!

封面区块链 该文章已上链 >

封面新闻 2021-04-21 09:08 109571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黄国平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打动了大批网友。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年轻人读书能改变什么?

今天分享他们的故事,告诉你答案!


论文致谢走红博士早年谈读研:


我想活出自己的精彩 

把这世界看得更通透


4月19日,黄国平回应称,“目前科研工作繁忙、精力有限,网上的留言与讨论,朋友的问候与关心,很多无法回复。在此向各位致以诚挚的歉意和谢意!也祝愿大家努力终有所成!”“作为众多从大山走出来的学生之一,受益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和爱心人士的帮助……”

黄国平 图据2011年《西南大学报》

据黄国平自述,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自己先后就读于炬光小学和大寅镇中学;2004年升入仪陇中学,2007年在绵阳南山中学复读;2008年进入西南大学,2012年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硕博连读,导师为宗成庆研究员,并在2017年7月毕业。现就职于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AI Lab),继续博士期间确定的研究课题,持续向目标靠近。

其实黄国平早年在科学网开设的博客中,就曾撰文记载了自己本科毕业、攻读研究生这几年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其中,一篇发表于2012年10月、题为《我为什么读研》的文章在其博客中被精选。他在这篇文章中以一名研一学生的身份,回答了“这个时代读研究生还有什么价值”这样一个问题。

黄国平回顾称,“我来自农村,而且是很偏远的农村,朱德总司令的老家——四川省仪陇县”,“从初三断炊并坚持到现在, 一路走来,可以明显感觉到:我的路更宽了,我的未来一定更好。如果我不继续上学,会干什么呢?老家的主流当然是出去学一门手艺,比如家装,然后打工挣钱,造房子,娶老婆,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的概率不到1%。如果初三成为孤儿时辍学,参照同境遇的同龄人,孩子应该会上小学了吧。”

“我希望活出我自己的精彩,不仅仅停留在家庭方面,我心里想成为小时偶像那样的人。我很珍惜自己得到的所有机会。我希望在我所坚持的路上有所作为。这些,就我当前的情况而言,只有读博这条路最现实可行……组建一个温馨学术型的家庭是我最想看到的,到晚上,一家人在一起阅读一点东西,多好的感觉啊,多美妙地享受啊。”

“我想把这世界看得更通透。我相信研究生阶段的训练有利于认识这个世界,比如拒绝洗脑,还得依靠提高自身素质才行。”黄国平在文章中如此总结道。


从“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到“一校之长”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1995年,一个名叫张俊成的19岁农村娃,身穿深绿色的保安制服,身姿笔挺地站在北京大学砖红色的院墙外。他曾以为,“ 这就是自己的人生巅峰了”。

张俊成的老家在山西,家里有7个孩子。因为经济困难,大哥大姐一天学也没上过,三哥被过继给了亲戚,他是唯一一个上完初中才辍学的。

辍学回家后,他不仅要干农活,还要在铁矿上打工。拥有一件新衣服和不再受苦受累,几乎成了他生命中的全部愿望。终于,张俊成抓住了一个机会。一次,在山西长治一家汽车配件厂当临时工的时候,他得知县劳动局要向北京传输一批劳动力,二话不说就跑去报名。

经过26天的培训,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从500人里脱颖而出,被分到北大保安队。离家的那一天,他给父母留下一句话:“我不闯出名堂就不回来。”

看着眼前络绎不绝、拍照留影的路人,看着进进出出、气质谈吐不凡的教授学者,看着朝气蓬勃、谦恭有礼的学生,张俊成觉得没有比这再好的工作了。所以,他分外珍惜。上岗时站得笔直,业务考核次次满分,一有时间就向前辈请教业务细节,了解北大环境。不到两个月,他便从一名保安员升任班长。

北大西门长久以来都是著名的打卡点,经常有外国人慕名而来。有一天,7个外国年轻人,没有证件,又不会说中文,叽里咕噜地嚷嚷着就要往校园里闯。看到一个不懂外语的保安百般阻拦,这些外国年轻人脸上立刻露出了轻蔑和不满。“不是欺负我不会英文吗?我去学。”第二天,张俊成就买了两本英语书。平时白班站岗不能看,他就在值夜班时自学。

张俊成在北大的日子里到底有多努力?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见过每一个时间点的北大。”

他自学英语、法律,凭借着坚强的毅力,在诸多北大教授的无私帮助下,1998年通过了自考法律,拿到北京大学法律系大专学历,成为 “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自此,他终于堂堂正正地从北大的“门外”走到了“门内”。

在张俊成的影响下,当年有十余位保安相继攻读自考或参加成人高考。谁也没有预料到,张俊成在“一战封神”的同时,还开创了一个“神一样的组织”:北大学霸保安队。

2020年岁末,励志的北大保安再次冲上网络热搜:焦森自学Python编程,许文龙单词量达到一万五、能用英文与留学生流利对话,网友们纷纷评论道:“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自他而起,北京大学保安队伍“成群逆袭”,相继有500多人拿到大专到研究生学历。

手持毕业证书的众多北大保安

张俊成24岁北大毕业回到长治的那年,恰好有一所职业学校招聘,他顺利入职。二十多年来,从一线教师,到政教处主任,到副校长,再到和4位朋友一起联手创办长治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张俊成一天都没离开过讲台。

他教过的学生有数千人之多。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和张俊成一样是农村孩子。他们或因家庭贫困,或因成绩不好,而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最终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收到清华录取通知书 还在工地打工


唯有今天的自强不息 才会有日后的无限可能


17岁的四川小伙儿孙川,在2020年夏天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他以675分的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机械航空与动力类专业录取。在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前几天,这个身材瘦削的男生,还在工地打工。

为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高考结束后,他没像其他同学一样,痛痛快快过个暑假,而是在家乡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一处工地当了整整一个月小工,为自己赚取学费、生活费。

孙川出生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迫夫村,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村家庭。父亲常年在外打零工,母亲是一名小学代课教师,工资收入不高。孙川是家中长子,从小就承担起照顾三个弟妹,帮父母干农活的责任。一间矮小破旧的屋内摆着两张小床,老旧的书桌上堆满了书籍,这是孙川和弟弟共住的房间。在这个十多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孙川为梦想而努力着。

“小时候就听大人说起清华大学,那时我还懵懵懂懂,就想着能考上这所大学就好了。”孙川告诉记者,读高二时,有一批清华学子到冕宁中学开展实践活动,“那些哥哥姐姐口中清华园的学习生活让我特别向往,坚定了我考清华大学的决心。”高中班主任贾晋洪告诉记者,孙川是个很努力的学生,高中入校后,一直保持考试成绩年级第一名。

农家娃孙川考上清华大学的喜事,在网上激起一阵浪花。有网友评论,“这个男孩子看上去特别自信、大方,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变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有目标,一步步努力就能实现。”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热心网友周子阳说,孙川努力实现梦想的故事令人感动,作为过来人,准备帮孙川买台电脑方便他学习,也会跟他多谈谈心,让他尽快适应新环境、新生活。

除了孙川,去年清华大学还迎来了另外一名“工地少年”,黑龙江穆棱市考生赵桂宁以高考691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为了不给父母增添负担,高考结束后,赵桂宁便到一家建筑工地打工。他说“自己家在农村,父母年纪也大了,很不容易,希望出来勤工俭学,靠自己的行动为父母减轻一些负担。”负责人得知他的情况后,每天给他多加50元工钱当作鼓励。

2019年,清华大学曾录取一位云南宣威学子林万东。收到通知书时,他也正在工地大汗淋漓搬砖,他的话曾感动了很多人:“唯有自强不息,我们才会有日后的无限可能。”

坐得住板凳,下得了工地,拿得起书本,搬得动砖头。被冠以“工地少年”的他们,以努力铸就理想,以汗水浇灌希望。


选择北大考古专业的留守女孩

加油吧,未来你就是乘风破浪的小姐姐


湖南耒阳考生钟芳蓉在2020年的高考中取得了676分的成绩,她决定选择北大考古专业,在网上引起了热评。在部分网友看来,考古是个冷门专业,毕业后还可能找不到工作。而另外一部分网友则认为,她完全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钟芳蓉还收到了她的“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赠予的口述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在同时寄来的信件中,樊锦诗鼓励钟芳蓉:“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

激动的钟芳蓉连夜回信。她在信中写道:“樊先生选择了敦煌、选择了坚守,成为‘敦煌的女儿’,也找到了心灵的安顿。我希望能追随您的脚步,去北大,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

钟芳蓉是一名留守孩子。还不到一岁时,父亲和母亲就外出打工了,她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孩子自律,不用我操心,在家里特别听话。”高考成绩揭晓后,平日里在广东工作的父母赶回家里为女儿庆祝。父亲钟元位说,“觉得有点儿愧对她。陪她的时间很少,家长会我一次都没参加过,只有过年回家的时候可以陪她,很愧疚”。

“悟性高、沉稳、学习有规划。”这是班主任老师对钟芳蓉的印象,“钟芳蓉学习成绩优秀,性格沉稳,能够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完成各科作业。学习有规划,能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高考成绩出来当晚,钟芳蓉就读的高中学校校长带着50多名老师乘坐9台车,抱着烟花爆竹走了30多里乡间道路,到村里向钟芳蓉一家及乡亲们报喜,村民们也放起鞭炮庆祝,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招生老师也相继上门进行报考志愿咨询。

去年7月31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中心主任、考古发掘领队@考古君在微博上表示:“年轻人加油,既然你已笃定信念,未来便不会迷茫。中国考古人都是你坚实的后盾,祝你学业有成。未来你就是乘风破浪的考古小姐姐!”随后,多个省市的考古研究机构向钟芳蓉送出“专业大礼包”,鼓励她笃定信念。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考古给钟芳蓉送出了《#发现湖南#系列丛书》一套和湖南文物贴布绣一套。@CCTV10探索发现也在微博上表示,“《探索·发现》向钟芳蓉同学发出邀请:本科四年假期,你可以作为节目组的特邀成员,和我们去往全国最重要的考古现场实地体验!我们的兄弟栏目《考古公开课》也向钟同学发出邀请:本科四年中,你可以参与每一次节目的现场录制,与考古界大咖们面对面交流!”


从“搬砖男孩”成长为一名合格军官


他主动申请戍边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山,山,我走出去了!”“我考上了军校,而且还是最好的!”2020年7月,一则#工地收到通知书的搬砖男孩毕业了#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这名男孩叫魏凯伦。五年前,收到国防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还在工地搬砖贴补家用。

魏凯伦来自甘肃省通渭县的一个小山村。从小母亲就对他说:“努力学习,就可以走出大山。”而对于魏凯伦来说,穿上绿军装一直是他内心的梦想。

2016年,他以620分的高考成绩考入国防科技大学,成为了一名步兵初级指挥专业的学生。报到那天,魏凯伦的父亲坚持送他到学校。因为父亲曾经也是一名军人,军校一直是他向往的地方。

如今,魏凯伦成了父亲的骄傲。从青年学子到共和国军官,四年军校生活,标定了他的人生航向;四年摸爬滚打,让他练就了过硬作风;四年精武强能,铸就了他军人特有的血性和品格。

走出大山,魏凯伦渐渐懂得要抬头看路,不去过分在意眼前的困境。“就像父亲说的,把被子叠好了,把小事做好了,别的事也都能干好。想成为骄傲的人,就要努力奔跑。”

四年后,已经成为一名军官的魏凯伦面对毕业分配,主动写下赴疆申请书。做出这一决定,魏凯伦没有丝毫犹豫。

他说:“回到西北,我已经不同于曾经的自己。如今,我已经成为一名共和国军官,有义务、有责任去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山还是那座山,但在我眼中不再是束缚,而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对我而言,这不是‘重回原点’,而是新的起点。”

2019年7月,魏凯伦以专业第二的成绩分流到南昌陆军步兵学院。2020年毕业分配,他主动申请去新疆,一是因为出身于农村,对艰苦边远地区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二是坚信成功没有捷径只有能吃苦、敢吃苦,才能得到想要的。

网友纷纷留言:“少年已成长为守护一方疆土的勇士”“勤奋使你光芒万丈!”“你为理想努力的样子最帅!”“少年强则国强,祝福你在强军新征程上继续阔步向前!”


曾写下“感谢贫穷”的北大女孩参军了


别误读更别赞美苦难 这只是一段人生经历


还记得那位因写下《感谢贫穷》一文,而在网上走红的北大女生王心仪吗?2020年她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士兵!

有点不一样的是,这次争议小了,网友们齐刷刷地评价她说:“小姑娘能文能武,志向远大。” 近日,她又在军营里迎来了北大的同窗好友,从校友到战友,这是她们的青春选择!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我从卑微处走来,亦从卑微之处汲取生命的养分……感谢贫穷,你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许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

2018年7月,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平实而充满力量的文字也感动了许许多多的网友,“‘富’不代表心灵高贵,‘穷’不代表精神贫瘠,不是所有的富贵都是幸运,不是所有的贫穷都那么可恨,只有脚踏实地的做事做人才是不变的真理。路在脚下,走出来的幸福才更可贵。加油,为你点赞!”

这名女生叫王心仪,当年以高考总分707分,数学单科150分的好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虽然高中学的理科,基于对文学的喜爱,王心仪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选择了北大中文系,这让周围很多人不解,但是她说,追随自己喜欢的事情太重要了!因家境贫困,高考结束后,经高中物理老师介绍,她在保定一家辅导机构做辅导员。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之时,她正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

贫困的家境丝毫没有影响乐观积极的她,小学、初中、高中,王心仪在班里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各种奖状、证书贴满了墙壁。王心仪的班主任张秀英曾这样评价她:“她,乐观开朗,视野开阔,格局很大,绝对不是传统意义上只知道学习的学生。”她爱好画画、唱歌、演讲,平时经常会关注时事政治、阅读外文书籍。

王心仪出生在枣强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姥姥患癌去世,妈妈体弱多病,却既要照顾患有高血压、哮喘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又要操持家务,家中还有两个弟弟,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两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从小学开始,王心仪就主动帮爸爸妈妈承担家务,经常会下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母亲说过,这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母亲早早地教我开始背诗算数,来自真理与智慧的光明,终于透过心灵中深深的雾霭,照亮了我幼稚而又懵懂的心。贫穷可能动摇很多信念,却让我更加执着地相信知识的力量。”王心仪曾在高三誓师大会上说,“只要站起比跌倒多一次,我们便没有辜负这段青春、这段韶光!”

在《感谢贫穷》一文火爆之后,王心仪被评为河北省青少年自强之星,得到了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慰问、资助和很多热心网友的捐助。母亲也第一时间发声,孩子上学的费用已经解决,不会再接受好心人的捐助。

正如央视的一篇评论文章所说,“别误读感谢贫穷,更别赞美苦难”:认真读完这篇《感谢贫穷》的文章,我的直观感受是,王心仪对贫穷的感谢是真诚的,朴实的,这就是她内心真实的想法。但我们却有必要明示,她所谓的“感谢贫穷”,并非是感谢“贫穷”本身,而是感谢贫穷带给她向上的力量。

譬如她在文章里说,贫穷“让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贫穷“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与永不低头的气量”。唯有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公允地谈论这篇文章,又不致对王心仪造成舆论压力。

家庭贫困只是暂时的,

努力拼搏出的幸福才是长久的。

知识改变命运,

努力会有回报。

愿你心向璀璨,

勇敢闯过荆棘!

未来可期,加油少年们!

封面新闻 王蕾 综合自澎湃新闻、深圳商报、山西晚报、人民日报、央广军事、央视网、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

评论 17

  • 不重要不重要都是巧合 2021-05-06

    👍

  • 孔雀鱼 2021-04-24

    [爱心]

  • 孔雀鱼 2021-04-23

    [得意]

查看更多

去APP中参与热议吧